3月22日,腾讯控股公布了其2016年财报。其中一项数据引发了不少投资人的关注:12月日均支付交易笔数超过6亿。这是腾讯首次公布此类数据。
正因此,有关注腾讯的朋友就来讨论一个问题:最近腾讯又在频频在线下刷屏理财通的广告,时不时就能看到代言人刘涛的形象,而之前马化腾也出来为黄金钱包站台。那么依托如此巨大的支付,是不是意味着腾讯的金融业务有崛起的可能?
对于朋友的探讨,我回应是两个观点:1、6亿元的数据有“水分”,而且还不够重要;2、支付和金融其实是两回事,那条鸿沟不是那么好跨越的。
有水分并且不够重要的6亿次
在此次的腾讯财报中,关于支付的描述如下文所示。老实说,必须赞扬一下相关的撰稿者,很巧妙的描述方法,会让你有一个错觉:这6亿次都是与线下消费相关的。只有到最后谈及微信红包的部分,才让你隐隐意识到这块的数据可能包含了红包的支付数据——后者显然是一块可以拉高数据,但是对于支付业务没有太大实际意义。
于二零一六年十二月,我们移动支付的月活跃账户及日均支付交易笔数均超过 6亿。我们的支付相关服务为广泛的线下消费场景 ( 如出租车预订、便利店、餐厅及超市)提供快捷无缝的体验。我们通过与代理商合作及简化商户接入流程来提高商户渗透率。我们的商业支付交易量增长迅速,从大型在线商户快速扩展到各类线下商户。我们稳固的支付基础架构在支付安全、服务可靠性及交易速度方面不断提升,使得我们在春节期间稳定地处理了每秒 76万个的红包峰值。
当然,必须说参与电话会议的分析师们还是老道的,麦格理资本分析师温迪·黄(Wendy Huang)就追着问线上和线下的比例到底是多少。
而从腾讯总裁刘炽平的回答来看:
交易量的排名基本上是社交支付(包括红包)、线上支付及线下支付,我们发现这也是公司利用两大支付平台的长期形式,它们都充分利用了红包这种形式,让用户可以获得独特的体验,获得高频率使用体验。只要能做好这一点,公司就能向线下服务商提供商业交易。
这个回答,当然你可以看重后面的那句务虚强调红包价值的表示,但是我更关注的是无法收取支付手续费的社交支付还是在微信支付占比第一位——这意味着至少占据了6亿次的1/3以上。
从支付业务来说,仅仅公布次数,其实也是一件让人有点觉得“不给力”的事情。
要知道,支付行业,是按照支付规模收取手续费的,所以规模比次数是更核心的交易数据。比如你看全球支付巨头Visa的季度报告展示中,就是先报告交易规模,其实才是交易次数和发卡量。
腾讯不公布交易规模,对于投资者显然就无法直接估计这块业务的直接收入。正因此,作为一个习惯了看财报的投资人,我更期待有一天腾讯能够披露剔除红包之后的支付规模数据——到那一天,大体可以说腾讯的支付业务数据算是常态化了。
支付和金融其实是两回事
虽然此次腾讯披露的支付次数数据有点水分,但是腾讯此块业务的发展,是每一个都市人在生活中可以看到的的。
但是,快速发展的支付业务,和推动金融业务,则是完全两回事情。
这里,要指出一个很多人忽视的事实:在美股市场,支付公司是被列为信息服务公司而非金融公司的。
是的,著名的支付巨头Visa,在美国的S&P十大行业分类中,被列入信息股而非金融股。
当然,这也不奇怪,因为单纯的支付服务,涉及到的更多是资金的清算转移,本身不涉及到金融相关的运作——这两者的关系,就像金融企业是四通一达这样的快递企业,而支付行业是提供道路的高速公路,两者业务模式不尽相同。
从支付能不能切入到金融业?
蚂蚁金服从支付宝到余额宝的前例证明,这的确有可能。但是这个案例之天时地利人和的稀缺,堪比微信红包的崛起一样,都是传奇,但复制难度极大。
毕竟,支付更多只是一个日常开支便利和安全的“小”问题,而金融则是牵涉到个人大笔资产风险与收益的“大”问题,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维度的问题——即使是余额宝大获成功的蚂蚁金服,其实在切入基金代销业务时,也在对投资者教育的问题上,不得不面对艰难而缓慢的推进过程。
更何况,我一直对于腾讯在进军金融领域的信心和决心是深表怀疑的。
一个公司对于某一块业务的决心,从其产品的布局上市可以看得出端倪的。比如蚂蚁金服,为了切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投资业务,在支付宝APP之外,推出了名为“蚂蚁聚宝”的新APP,而且蚂蚁聚宝的信息还能占据支付宝APP首屏的信息流,决心和扶植力度可见一斑。
但是腾讯,或者说微信上的设计,金融业务总是不受重视的感觉。最明显的就是此前的黄金红包,要说不重视,马化腾都站台了,但是要说重视,连微信聊天的红包发送界面里面接口都不给一个,关注微信号再发送的流程,也是过于复杂了点——2月14日的那波发布声势之后,也见不到存在感了。
至于说入口位置还算不错很早就布局最近广告也不少的理财通,在产品线上布局依然是少量有限产品的路数,包括基金也是如此——当然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精品化的路数,但在我看来是有些可惜,这样等于将大量基金公司宣传推广用户普及的成果给白白浪费。
“金融的逻辑”,这点我觉得恰恰是微信体系下最欠缺的。从黄金红包这个“社交+”的路数,可以看得出腾讯将红包背后的社交始终视为一个核心的玩法,但事实上更广大的用户,对于黄金的诉求是保值乃至赚钱,而不是馈赠。一味走社交属性,可能反而有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当然,腾讯或者说微信是否有打算战略上考虑“金融的逻辑”,始终是我深深怀疑的问题。此前业内就有传闻,微信上的那些金融业务,算不上微信之父张小龙的亲儿子,所以难以得到大量的扶植。作为局外人,对于传闻无从考证,但是从此次财报公布的电话会议来看,显然金融(非支付)业务的确不是管理层的核心——甚至支付业务对于微信,更多的不是作为盈利项目,而是基础设施,这个问题上腾讯总裁刘炽平如此回答分析师的提问:
说到支付平台的商业化,我们只是将它看作是腾讯整个生态的基础设施服务,我们希望充分利用支付平台与用户进行互动,为商家和用户之间的交易提供便利。这样一来,用户就可以在腾讯平台上从事更多的活动,公司大量合作伙伴也能收到用户的付款,最终也让平台从中受益……就目前而言,我们主要将支付平台看作是基础设施服务,而不是以赚钱为目的的服务,这也将是腾讯继续坚持一段时间的战略。
支付具有基础设施联通用户和商家的价值,但是理财取向的金融显然并不具有类似的价值。
毫无疑问,过去数年腾讯是一众中概股中股价表现极其亮眼的一个。对于投资人而言,当然也希望能够靠着腾讯的股价上涨再多赚一笔。
不过,如果是这样的诉求,如果你是相信业绩推动股价的价值投资者,不妨多多关心腾讯的游戏业务,这才是利润的真正核心来源;当然如果你是相信梦想和故事,相信估值驱动股价的成长股投资者,那么不妨多多关注微信连接一切战略的推进,那是高估值的来源。至于说腾讯的金融业务,短期乃至中期恐怕对于股价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因子,忽略也罢。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