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瀛海威再次以“需要等待”作为答复时,就引爆了注册用户们的情绪,“此项决定立刻在网上招来一片污言秽语”。随后,瀛海威成立“网络警察队”,进行了三天三夜的“网上严打”,对所有论坛进行大清理,删除用户言论,乃至挂起账户,暂停用户的使用权。
注册用户们的反应,据当年的媒体报道:
“网上严打犹如捅了马蜂窝,一系列麻烦随之而来。有网员在网上说,‘瀛海威,我们买的只是你的商品,你有什么权力限制我们使用的自由’;也有网员说,‘瀛海威,你删除了我的文章,就是违反了《著作权法》和剥夺了我的人身自由权,我要到消协去告你’……甚至有网员以退网相威胁。”⑦
此事最后不了了之,以瀛海威出台《时空文明公约》来约束用户而告终。
图:瀛海威时空早年的logo
1997年,瀛海威再次与用户发生严重冲突。
这年5月份,22名“注册网员”于向北京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投诉,要求瀛海威返还没收的信用点,并赔偿网民的名誉损失。
事情始于瀛海威的“有奖下载活动”。该年5月1日,时空网络“资源中心”里更新了“瀛海威客户端软件”,鼓励用户下载使用,且标明每完成一个软件下载,系统将自动奖励下载人20个信用点(1信用点当时相当于0.1元,可在瀛海威时空上网1分钟)。但瀛海威既未在页面上提示每名用户的下载次数,也未从技术上采取任何限制措施。结果,发生了“刷点”风波,6天时间里,软件被下载次数达到了69902次,折合信用点139万余个,约相当于14万人民币。
瀛海威察觉“刷点”现象的存在后,将用户的行为定性为“恶意盗取”。先是关闭了文件下载,后又关闭了用户常用的密码修改、信用点传输等系统功能,并冻结了大量的用户账号。此次清理,被瀛海威称作“第三次严打”。
据一位叫做“STOP”的用户讲述,他通过重复下载共计获得25000个信用点,并打电话把这件事告诉了好友“CHOLE”,还通过系统功能,将原来欠“CHOLE”的1000个信用点还了。但在“CHOLE”打开电脑查看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账户已经消失:
“由于STOP把信用点给了他,他不得不跟着一起‘连坐’。CHOLE为此大喊冤枉。更为麻烦的是,CHOLE此时正在通过网络与远在加拿大的妹妹联系办理家人的移民签证事宜,而远在异国的妹妹要想打开电子信箱,也需从CHOLE的账户内传输信用点,账号一冻结、信用点传输功能一停,一切都被迫停了下来。”
类似的处理非止一例,引发诸多用户的不满。
5月15日,瀛海威的“网上新闻发言人”出来说话,先是将用户多次下载的行为称作“恶意盗取”,又扬言“瀛海威保留向恶意下载该客户端软件的网员索赔的权利”。部分用户要求与瀛海威总裁“对话”,遭到拒绝,回应称“与非法盗取者没有什么可谈的”。瀛海威的公关总监稍后接受记者采访,坚称“这些网员行为属恶意盗取,触犯了新刑法,与黑客别无两样,而且公司在经营上谈不上失误。”
此一时期,瀛海威的网络上,几乎所有的讨论话题,都与“刷点”事件有关。网民列举了诸多中外公司对类似事件的处理原则与处理办法,在评价瀛海威时,使用了“独裁”、“疯狗”、“私设公堂”等字眼。⑧
5月19日,瀛海威出手,将服务器上不利于自己的言论一概删除,并在“广而告之”电子论坛发表《STOP与瀛海威》一文,为自己辩护。
此事最终,同样不了了之。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拒绝受理此事,理由是瀛海威的有奖下载“不属于有奖经营性行为”。STOP控告瀛海威发布《STOP与瀛海威》一文,“捏造和歪曲事实,恶意丑化了我的个人形象……侵犯了我的名誉权”,被称为“中国网络名誉权第一案”,也被法院驳回。⑨
在中国的互联网史上,瀛海威属于迈向新时代的先驱和拓荒者。但时代的演进,从来不会干脆利落,而必然拖泥带水。瀛海威在处理与网民的冲突时采取的种种方式——封停账号、删除言论、实施严打,正是这拖泥带水的一部分。
图:与瀛海威大略同期出现的北京实华开网络咖啡屋,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网吧
注释:
①付建军、鄢小平,《电脑现用现查手册》,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第417~419页。
②梁鸿鹤、逯雅静,《侃侃创业》,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第6页。
③郭秋利,《来自远方的HELLO》,《电脑爱好者》1997年第1期。
④刘火、江雪梅,《寻找ROSE!》,《中外少年》1996年第5期。
⑤卜卫,《百姓、青年与网络:关于瀛海威网络用户的调查报告》,《青年研究》1997年第4期。
⑥《失败资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第14页。
⑦王旭婷,《瀛海威网上严打起风波》,中国信息报,1996年9月12日。
⑧景小倩,《瀛海威时空又出事了》,中国信息报,1997年6月5日。
⑨《××诉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网络名誉侵权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1997)海民初字第2172号,收录于:《网络典型案例与法律法规汇编 国内部分》,法律出版社,2003,第315~317页。
- 相关内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