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我们非常吃惊的发现,饿了么已经扩展到东北的三线小城了。仔细一算,从上海交大时期开始,这家创业公司已经是第9年了。
今天之所以分享张旭豪先生的这篇思考,是因为发现饿了么的发展经历,非常具有范本的意义。抛开烧钱不谈,早期的以小博大,对于融资的操作经验,都让我们很受启发。
对此,我们也做了一些思考,比如,很多互联网公司喜欢采用后发制人的跟进策略,以免成为先烈。而张旭豪先生为什么都是反其道而行之,是不是因为草根创业并没有去复制的经济实力,比别人快才是唯一存活下来的机会呢?欢迎探讨。
打败比自己有钱100倍的对手
饿了么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还记得有个公司叫小叶子当家,注册资本100万,已经把上海周边所有的高校基本都覆盖了。而我们只有几万块钱,还是靠套现、靠学费里压下来的,就这样开始了跟人家的竞争。
当时进行了很激烈的补贴活动,每次订餐都要送冰红茶、荷包蛋,这都是真金白银自己掏出来的,让我们感觉到巨大的压力,如果对方不断地用这种补贴的方式来跟我们打,我们怎么办?
后来我们是怎么对付的呢?这是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商业模式和技术的创新,一下子就把对手打掉了。
第一,从抽佣制到年费制。最开始我们对商户收取8%的佣金,但渐渐发现在行业发展的早期,用户习惯没有养成、商户习惯没有养成的时候,你这种超前的形式,其实是跟商户对立。很多商户开始有飞单、跳单这样的问题,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在定价的模式上进行一个创新?
我记得当时看了一些案例,讲国外当时发展出的SaaS的模式,按年付费。我们想,这个模式是不是能够用到我们平台上来?我们后来推出了一个SaaS的账号,一年付4820元;半年付2750元,三个月付1630元。这个价格我记得清清楚楚。当我们把商户付费变成一套SaaS的服务,商户觉得我们是固定收费,这样非常好,多出来的订单都是自己的。
第二、我们开发了新的接单系统。当时的外卖都是下单以后,通过平台、电话和短信传递给商家。我们在餐厅里面安装一个电脑就可以接单,虽然是一个小的问题,但是解决了餐厅里面记单难等一系列小的问题。按一下鼠标单子就能自动打印出来,于是很多商家把所有的订单都自动往我们平台上转。
到3个月以后、6个月以后,我们就从市场份额落后的状态,到了把竞争对手打出这个市场的状态。没有花额外的钱,还收了很多的预付款。而且这些技术上的优化,也奠定了日后和美团竞争的基础。
从这段经历,我总结出三种看法:
(1)产品是最重要的,我觉得创始人一定要花很多的心思在自己的产品上面,对很多的痛点需求一定要想明白,一定要解决好。
(2)要有开放的心态,我们不要给自己定标签说我们只能做轻的模式,不能做重的;只能做传统的,不能做互联网的,我觉得今天大家要抛弃这些条条框框,用开放的心态来拥抱变化。
(3)要尊重和发挥团队DNA中的长处。我们创业者的很多的基因,都是原生态,没有什么商业分析,没有什么战略分析,也没想过卖给谁,这种商业直觉和背后的DNA,可能是我们今后做事的方式。我们现在回过头看,当时非常注重用户的需求和体验,并且希望通过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的创新,才做了一些前人可能没做过的、行业里面也没人用过的方式。
回想我们过去,其实饿了么像打游戏打怪一样,以前有很多的竞争对手,然后一路地走来,到现在跟BAT可以正面地较量。虽然有一些人现在已经站到我们的阵营里面来了,有一些可能跟我们分庭抗礼,从战友变成了敌人。彼此之间,看起来业务模式非常相像像,但是我相信我们的DNA跟对未来事情的看法,其实有很大的不一样。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