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5日,中国茶叶博览馆/“哥德堡号”沉船茶样十几年来一直深藏中国茶叶博物馆库房内,从未公开露面。它是1987年从瑞典“哥德堡号”沉船中打捞起来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有幸保存了两份。一份是前副总理田纪云转赠的,一份是瑞典驻上海大使馆赠送的。1745年9月12日,哥德堡号在驶入瑞典哥德堡港口时沉没,当时载有370吨中国茶叶,数量最多的是安徽休宁地区的一种松萝茶。/“据记载,这是安徽休宁的松萝茶,属绿茶类”。
2003年4月,上海茶文化专家卢祺义先生在“乾隆时期的出口古茶”一文中写道:“谁能想象,被海水与泥埋淹近250年的沉船又见天日。更惊奇的是,分装在船舱内的370吨茶叶,一直没被氧化。其中一部分还能饮用。笔者亲泡一小杯,轻啜几口,虽茶味淡寡,似有木屑香气,口味却是悠长的”。“1992年9月,“哥德堡号”沉船中被打捞出来的部分货物、文件、船员用品等,在上海博物馆公展,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一份惊喜,更多的是发现。首先,它使我们发现并了解了中瑞之间也曾有过一条茶叶之路。过去我们谈及茶叶外销盛况,一般比较注重的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美国东印度公司和通过高原线路运往沙俄、东欧的满蒙商队。但有关瑞典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输入茶叶的史料还鲜为人知或知之不多。“哥德堡号”沉船的发现向我们证实,中瑞之间也曾有一条比其它国家毫不逊色的茶叶之路。”
卢先生介绍说:“哥德堡号”上的茶叶包装之防潮、防腐、实用,让我们再次感悟到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在海底淹埋250年的茶叶,至今仍无大碍,固然与“哥德堡号”沉船所在地的北海盐分含量低有很大的关系,但茶叶包装的好也是一个原因。沉船中迄今发现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叶,我们看到了其中的两种。一种品质较好的用小木箱,板厚一厘米以上,箱内先铺一层黑色铅片,再盖铺一层外涂桐油的桑皮纸。内软外硬,双层间隔,被包裹在里面的茶叶是难以被氧化的。茶叶在1984年(距沉船时的1745年已有239年时间)被打捞上来时是否新鲜如故?我们不得而知。这次公展(时为1992年9月)中开箱散装的茶叶,均呈咸菜色(品质好一点的茶叶色泽略深一点),茶的基本形状明显,只是手感轻软,不少茶叶已成糜团或表层脱落。这也许是开箱后加速风化的结果,估计刚开箱时色泽、形状要比现在好得多。
展出的两种茶叶无疑是未经过发酵的绿茶。当年,我国茶叶外销主要是武夷茶、徽州绿茶和珠兰花茶等。这一点历史多有记载。如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载:清代外商对于“茶叶一项,向于福建武夷山及江南徽州等处采买,经由江西运入粤省”。以美国东印度公司为例,该公司1700年从中国采购300桶上等绿茶和80桶武夷茶,1703年运入7.5万磅绿茶,1万磅珠兰花茶及2万磅武夷茶;1722年由广州采购4500担茶叶,其中武夷茶2000担,炒青绿茶——松萝茶1500担。卢祺义先生由此推定,展出的两种绿茶,很可能就是产于徽州的。
2006年,当瑞典人按传统工艺重造“哥德堡号”并再次驶入中国广州。广州副市长王晓玲在哥德堡号访问广州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年,“哥德堡号”商船承载的货物中有70%是茶叶,茶的贸易是中西方经济交流活动中的主角。据打捞“哥德堡号”古船残骸时发现,仍有部分密封的茶罐中盛满中国茶,主要是武夷茶和松萝茶。打开茶罐茶香扑鼻,取出少许茶叶冲泡,甘醇依然。当时中国的精品茶叶在欧州市场贵如珍宝,上层社会聚会时都以饮用中国茶叶为时尚和显示尊贵的象征”。
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中华茶叶五千年》一书中也有记载:松萝茶,自明代以来,畅销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和东北各省市,1702年曾对英国出口,是安徽省最早出口的茶叶品种。
《中华茶叶五千年》还明确指出:1993年9月,瑞典哥德堡号沉船茶叶等珍品在上海市博物馆展出……370吨茶叶共2000多只茶箱浸没海底239年,多数已霉烂;由于锡罐封装严密未受水浸变质;实物展品中有茶箱(每箱约90公斤,茶叶结成团块状)。罐装茶(瓷质或锡制罐封装的茶叶色泽灰黑无光泽,但尚成条形)和瓷质茶壶、茶杯、茶盘及储茶罐。经品测,打捞出的茶叶为清乾隆时代出口的中国松萝茶和武夷茶。
但令人遗憾的是,关于瑞典“哥德堡号”沉船绿茶产地之争却是愈演愈烈,有的是东扯西拉、张冠李戴,有的是牵强附会,甚至是指鹿为马,全然不顾史料记载和历史事实。对于茶企业来讲,抓住各种机遇以扩大茶的影响,做大茶的品牌籍以促进茶的贸易和发展都是正确的;但是,对待机遇应该有正确的决策,而对待历史应该是尊重历史!
其实,徽州茶叶很早就传到了国外,而松萝茶同瑞典“哥德堡号”以及许多国家地区的前世缘分在200多年前就结下了,然深感遗憾的是,当瑞典“哥德堡号”重驶中国时,那朵茶的“缘分之花”却没有在徽州茶的故乡绽放。
- 相关内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