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4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
民国中后期,青年学生穿学生服、中山服,女学生穿齐腰短衫,下罩黑裙,或穿蓝色布旗袍,农家青年女子和中年妇女多穿月白色和蓝色短衫。富者细布、绸缎,布衣穿平布、土布。解放后,男女老少多着中山服装、列宁服,乡村中年男女很少改装,多灰、蓝、黑三色,衣料多为平布、卡机、灯芯绒、涤卡、的确良。80年代服装样式多样,男性着中山服、西式茄克、西服、牛仔裤等,女人报、裙更是多种多样。衣料有毛料、毛线、针织、皮裘、绸缎、化纤等。1985年以后,西服遍及盛行,继之以皮革茄、皮革裤、皮革裙、羽绒服、各式裙服,衣色美丽,质地多样,样式新颖。
帽子
民国时期,乡村男女多缠黑白布长帕,城乡上层人士,男戴瓜皮帽、博士帽、土耳其帽;女缠胡绉帕。夏日避雨、遮阳,布衣戴粗草帽、大氅、打大布伞,富人打钩钩伞、纸伞、戴细草帽。解放后,男戴解放帽、苏式帽、工人帽(鸭舌帽),女人晚年戴毛线织造或布料做成圆顶帽,长布帕逐渐减少。70~80年代,雨衣雨伞替代大氅、大布伞,唯有草帽仍为盛行物。
发式
民国初年,男性一般剪去发辫,留齐后脑勺的短发。30~40年代多剃光头、平头,新潮人士留东洋托头、飞机式。女人出嫁后梳发髻于脑后,贫者用铜质、木质为簪,中等人家遍及用银质簪,富户用金簪、玉簪。发网,富者丝线织造,乡村多用青线自织而成。未出阁闺女留长辫于脑后,上学少女剪成短发。40年代间有贵妇烫卷卷头。解放后,男性遍及留托头、平头、光头;女人多盘辫子于解放帽内,或剪成齐耳短发。80年代,青年男性有留长发于耳下者。女人发式繁复,形式多样,烫发者增多。
鞋袜
民国年间穿布鞋多,皮鞋少。男多圆口、鸡窝鞋,女着圆口花鞋、绊绊鞋,多为克己。夏日,男穿偏耳子草鞋,有草耳、麻耳、线耳多种,多为竹麻草鞋。乡村夏多赤脚,或克己玉米壳偏耳子鞋、索草草鞋,冬春穿鸡窝鞋、麻窝子,绑裹缠子或毡裹小腿,袜多用布制面靴子形,女人多用白布裹脚,经济困难者只穿鞋不穿袜,也有终年草鞋毪子或用棕片包脚。解放初,沿用传统习惯。50年代末,穿胶鞋遍及,鞋袜遍及购买,克己鞋袜大大减少。市场上鞋袜各种各样,花色、品种、季节式样繁复。80年代中期城镇、平坝区域女人穿高跟鞋,男性穿半高跟皮鞋。袜子主要有丝袜、尼龙、晴纶、弹力袜。
妆饰
民国时期,妇女出门走亲戚,吃筵席、赶会期都要戴耳环、戒指、圈子(玉圈)、簪子(银簪、玉簪、金簪),质有金银铜玉,因贫富状况,差异很大。乡间女子未婚者扎红头绳梳长辫,已婚挽髻,稀有插花。婴幼儿帽沿缀银质八仙铸像,中缀玉片。50~60年代,乡间婴幼儿偶有装修。80年代,耳环、戒指、手镯、项链、发网、香水等日用化妆品盛行城乡。
海螺沟景区传统节日
娃娃会
彝族有给未成年儿童过娃娃节的风俗,娃娃节的时刻在清明前后或谷雨前后举办,一般是一天,由村上族长或德高望重的长辈带上娃娃们在野外聚会,耍坝子。除让娃娃们尽情玩耍外,还备有丰盛的野餐,族长讲彝族前史、礼仪、天然常识等民族文化。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娃娃们增加社会常识、懂礼仪,增进互相之间的交流和团结,并从小树立本民族的自负、自爱、自强的理念。
端阳
亦称“端午”,阴历五月五日,是日门前挂菖莆、陈艾,少年戴香包和搽雄黄,家家包棕子、喝雄黄酒、煮大蒜、煮鸡蛋,下午采百草游百病,有驱邪杀虫之意。
火把节
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举办彝族火把节,持续时刻大约一周,磨西彝族火把节比起凉山的规划和欢喜程度要小得多,但含义和形式是相同的。火把节是为了留念距今1000多年曾经的一位英勇、才智的彝族妇女而设定的。传说,这位妇女的丈夫是彝族部落的领袖,被外族人骗走,惨烈被害,被烧死在千里之外,他的妻子斯惹阿呷带领族人去打败仇敌,找回丈夫的骸骨,连夜打着火把回到凉山家园,乡亲们也高举着火把迎接领袖的英魂,欢庆成功。在明亮的火把中,为死去的领袖骸骨举办盛大的葬礼,这一天正好是阴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期间,彝家人喝酒食肉(将牛肉、羊肉、猪肉砍成砣砣,俗称“砣砣肉”),彝胞们穿上节目盛装,观看斗牛、斗鸡,并表演歌舞,举办摔跤等活动。夜间,彝胞们燃上火把,围着村寨,举办留念先祖的活动,火把标志光明,火人驱除凶恶和瘟疫,然后唱彝歌,狂欢通宵。一起,火把节仍是彝族青年男女一年一度相亲约会的好时光。
百度搜索“海螺沟(2)”
懒人网本文地址: http://lazyren.com/html/trip/20201104/25832.html
阅读延展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