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前,一个开照相馆的青年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承包了家乡小镇里的毛纺厂。起步之初,这家毛纺厂只有18名员工。如今,这家毛纺厂已经转型成市值超过600亿的服装企业,一年营业收入达到170亿。当初的青年,已成为江苏首富,并在2016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上排名第29位。
他,就是海澜之家的创始人——周建平。
01
1960年,周建平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市与张家港市交界处的新桥小镇上。
从专科学校毕业后,周建平回到老家开了一家照相馆。随着生意逐渐走上正轨,周建平步入小康生活。但在内心深处,他知道自己还能做到更多。
1988年12月,28岁的周建平用30万块钱承包了镇上的新桥第三毛纺厂。
这是他所有的积蓄,一旦失败,将一无所有。但周建平毫无惧意,还立下军令状:“钱,我来出;风险,我来担;企业办成了,是集体的;办砸了,就算我交的学费。”
一个毛头小子的豪言能信吗?大部分人笑过就离开了,最后只剩下18个人。
于是,带着这18名工人,周建平踏上了创业之路。
02
1991年,中国毛纺业的粗纺市场正处在高峰期,每家毛纺厂都在大力生产粗纺产品,新桥第三毛纺厂也不例外。
但某天,和朋友一起订完货回来的周建平却突然宣布,要改变毛纺厂的发展战略,将公司业务全面转向精纺市场。工人们都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会做出这项决定,但周建平不管众人的劝阻,一下子就砸了1000万进去。
3年后,新桥第三毛纺厂凭借优秀的精纺产品,获得了超过一亿的年销售额。毛纺厂的规模也在瞬间扩大,成为业界中数一数二的新秀。直到这时,人们才看出了周建平的远见卓识。
原来,早在3年前周建平就发现,由于大家都在做粗纺,反而忽略了有着巨大需求的精纺市场。于是他马上决定调整发展战略,为之后进军精纺市场做好准备。
1994年6月,新桥第三毛纺厂转型为江苏三毛集团公司。2年后,三毛集团的员工升到5000人,总资产额达到55亿元。
03
2001年,一直专心做面料生产的周建平开始向职业装市场进军,并准备推出自己的职业装品牌。
这时,周建平与公司的元老们又出现了分歧。
元老们坚持服装品牌的名字应该叫“三毛”。但周建平认为,公司品牌的定位是中高档职业装,应该取个洋气的名字,才会收到消费者喜爱。
双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最后,周建平不顾元老们的强烈反对,强势给服装品牌改了名字——“圣凯诺”。
“圣凯诺”一经面世就凭借出色的质量、精准的定位俘虏了大众的心,销量居高不下。公司每天都会收到许多经销商的来电,希望可以做“圣凯诺”的代理销售。这份成功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今天,海澜之家依然有20%的收入来源于“圣凯诺”。
虽然“圣凯诺”的成功不可能全是因为它有个洋气的名字,但至少可以认为,如果当时周建平没有坚持自己的立场,结果肯定会很不一样。
04
2002年,周建平亲自到日本进行市场考察。在日期间,两家日本服装品牌引起了周建平的注意。它们以丰富的种类、亲民的价格以及让顾客自选购买的方式受到当地人的欢迎。
回国以后,周建平决定要效仿这两家服装品牌的运营模式。他知道,这就是他将来要开的服装店的样子。同年9月,周建平在南京开设了海澜之家的第一间门店。
与其他服装店不同,顾客进入海澜之家后,不会有服务员一直跟在顾客身边。顾客可以自由试看自己喜欢的衣服,当需要服务员时,只需按下附近的按铃,服务员就会过来。这种新型服务模式彻底将顾客从服务员的“热情服务”中解救了出来,广受顾客好评。
看似简单的服务模式,其实凝聚了周建平和他的团队的许多心血。
在当时的中国,自选购买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海澜之家是第一间采用这种经营模式的服装店。这意味着海澜之家在中国本土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在业界其他人看来,这无疑是一场豪赌。在海外有用的经营模式未必适合中国市场,很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问题。
但周建
- 相关内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