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不依赖毅力,导入能够促进自己不断学习的机制,才能让自己自发地想去提升自己。
3、利用零碎时间学习看过一个俞敏洪的访谈。
有人问他: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读书?他回答说:
“我工作确实非常繁忙,一年中可以用来阅读的完整时间最多也只有几天,因此,我只能利用大部分零碎时间去读书,每年阅读的一百本书基本上都是用零碎时间来阅读的。”
他不管到什么地方,手边总是有书。
过去带纸质书相对麻烦一点,出差的时候他都会在行李箱里装几本书。
后来有了kindle电子书之后,他会在出差时下载几本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然后利用路上的时间阅读。
在北京,他平均每天有2到3个小时的时间是在车里,他都会用来阅读或处理工作。
在旅途中,不论是在火车、飞机上,他都会用读书来打发零碎时间。
社会人和学生在学习上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时间的长短,平常要上班的社会人没法一次学习很长时间。
然而,正因为时间短反而能更集中地学习,避免因长时间学习而产生倦怠感。
时间管理学中有一个方法叫“瑞士奶酪法”,即在一个较大的任务中见缝插针地利用零碎时间,而不是消极等待整块时间的出现。
早起后、上下班、等人时、吃饭时、睡觉前,我们可以将这些无所事事、很容易在刷手机中浪费掉的时间用在学习上。
梁秋实说过:零碎的时间最宝贵,但是也最容易丢弃。
在这个获取知识越来越便利的时代,我们只有利用好这些零碎时间,每天坚持学一点东西,才能增加个人产能、最终达到想要的目标。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时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这是《约翰克里斯多夫》中的句子,看到的瞬间感觉戳心不已。
二三十岁,最可怕的便是随波逐流,终日无所事事。
然而,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无所事事的风险最高。什么都不做的人,最终很可能会因无法适应环境而被时代抛弃。
多少人在工作后忘掉了初心,忘记了曾经为了一个目标可以坚持到极致的自己。
对生活现状的不满意,是你想要进步的证据。年轻时的投资肯定能收回成本,只有不断学习下去,你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