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盒马宣布北京和上海的25家门店全部实现“24小时服务”,继“无门槛配送”后,盒马速度再次刷新行业标准。阿里大数据显示,淘宝0到4点的夜间登陆用户达8000万,饿了么等外卖平台夜宵订单占比全天成交12%以上。盒马24小时服务上线两周以来,两地夜间订单稳步上升,占全天定单量比例增长一倍,其中选择加急服务的消费者比例更是高达50%。更值得注意的是夜间订单平均客单价远超白天,可见夜间盒区用户普遍“有钱脾气急”。盒马在打造“3公里理想生活圈”的过程中,物流配送体系的升级迭代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从最初最快30分钟送达的单一形式,逐渐拓展出sos家庭救急、24小时和云超次日达等服务,全面满足消费者不同时间不同场景的需求。
纵观过去十年全球B2C电商的发展,从3C、图书等标品切入,逐步扩展至食品、百货,最后发展至生鲜,高度相似的路径都无一例外遇到了很大瓶颈。由于生鲜商品对保存环境温度有较高要求,而B2C电商中心式物流体系较长的链路导致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商品只能局限在高客单价高毛利品类难以拓展。另一方面,短则半天长则一天的履约时间也无法满足终端消费者所想及所得的体验需求。
2016年,盒马以生鲜起家,物流体系针对生鲜商品特点进行设计,采用了去中心化分布式网络,力求解决传统B2C物流在生鲜品类成本高、体验差的问题。将传统B2C模式中心仓到客户的过程分成两步,由仓到店,再由店到消费者。门店作为前置仓,不仅售卖商品,还承担起了收货、配送等物流的全部功能。店仓离客户只有3公里的距离,最快30分钟送达客户。一方面极大的降低了生鲜品类运输过程中的包装成本,同时也满足了客户对食品所想及所得的体验需求,可谓一举两得。
在这张物流网络的背后,是一套完整地智能化数字化解决方案,新零售的精髓也正在于此。
智能履约集单系统,基于客户的地理位置、下单时序、具体需求和商品的配送温度需求把订单串联起来,结合店内店外配送人员的位置和状态计算出最优配送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智能调度作业系统,实时监控商品的货位和库存,混编门店营业和物流人员,基于线上线上持续变化不均衡的任务实时调整调度工作内容,达到人效和坪效的最大化。
智能订货库存分配系统,基于门店的历史销量和盒区用户消费偏好和需求安排进货和库存,提高了商品周转效率。
在盒马智能化体系的背后,是阿里大数据的强有力支撑。从选品采购到最终销售的全链路上,大到供应商选择、门店库存最优分配,小到单个商品某一区域用户页面跳转成交率,后台数据不断升级优化演算迭代。
与此同时,盒马ceo侯毅也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整个社会物流成本不断上涨的大趋势下,以“政治正确”的态度一味追求“快”是否明智?能否根据消费者对不同品类商品的时效要求区别对待以降低成本返还于客户?有限的门店仓储空间,如何满足盒马在商品品类上的不断扩张?云超正是这种思考的产物。
云超的商品品类以大容量洗发水、饮料和大米桶装食用油等计划性较强的日用品为主,一般而言消费者对此类商品时效性低于生鲜熟食等品类,在免邮费次日达和高邮费当日达之间更倾向于前者。另一方面,这样的商品如果在门店存储会占用大量的后场空间,不利于坪效优化。云超的解决方案是,所有消费者下单当日的订单在夜间采用卡车等单次运量较大的运输方式运送至相应的门店,第二天在订单量较少的时段进行配送,尽可能缩短云超订单商品在门店的停留时间。在城市一级仓储中心,传统B2C电商为了应对当日达时间节点出现的2个或3个订单高峰,只能采取高人力和物力的方式来满足峰值需求,在其他时段资源的浪费不可避免。云超从设计层面消灭了这样的问题,进一步降低了前期投入。简言之,云超找到了物流成本和消费者需求的平衡点。
目前,这张网络已覆盖上海外环以内地区,北京地区网络也在快速扩张。随着覆盖全国的门店网络基本成型,盒马正快速走向全国,让越来越多的盒区用户享受到优质便捷的服务。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