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已过,白蓝相间的渔船在寒风中起航。“算不上最佳的刀鱼捕捞点,倒是也可以碰碰运气。”60多岁的上海崇明岛渔民孔庆余说。
这是4月16日中午。在轰隆隆的马达声中颠簸半个多小时后,渔民们洒下了100米长的渔网。两侧随行的合作社的小船已在待命,负责将捕捞上来的刀鱼及时送到岸上。10多分钟后,起网几十米仍不见刀鱼的影子,人们不免有些失落。好在最后三米的渔网中,出现了翘首以盼的银白色,扑棱棱跳动了几秒。
刀鱼被称为“长江第一鲜”。它们每年二三月间从海里游到长江产卵,小刀鱼们长大后再游回海里,渔民们也就有了50多天捕捞期。近年来,野生刀鱼数量锐减,在屡屡传出的“最后一捕”禁捕传闻中,刀鱼甚至卖出过上万一斤的天价。而清明节前的水产市场上,品相好的大刀鱼飙升至每斤七八千元,二两以上的中刀鱼每斤三四千元,一两左右的小刀鱼也要每斤四五百元。
2两的刀鱼批发价约上千元
一边是稀少的刀鱼,高昂的价格;一边是渔民的生计,吃货的口水。这该如何平衡?“长江第一鲜”,崇明岛渔民,和“新零售第一样本”盒马因此发生了交集。
3月初,盒马鲜生采购团队来到渔业村,综合考虑出货量、品质保证、捕捞证等诸多因素,与彭海兵的合作社达成合作,通过产地直采方式,于4月1号开始将野生刀鱼放到盒马“吃好点”频道以预售的方式售卖。消费者下单后,盒马门店还可最快30分钟送达。
盒马“吃好点“频道负责人蒲玉岩介绍,由于省去层层渠道商加价,市场价好几千的刀鱼在盒马可以仅售两三千,小刀鱼低至每斤两百多,平均售价差不多是水产市场的一半。盒马通过直采和压低自己的利润,推动高端食材的平民化。
供应盒马的刀鱼
“他们给了它们家,它们给了他们生活”
孔庆余12岁开始出海,已经捕了50多年的鱼。
“小时候在江阴,单凭小滚钩,驾一艘小木船,一天下来也能收获几十斤刀鱼,几毛钱一斤都没人买。当时吃不起肉,我们就把刀鱼当做下饭菜。”可现在,他们哪里舍得吃。
以船为家,是孔庆余的生活。他身上的蓝布衣打着补丁,而身后简陋的床板上挤着几位中老年妇女和一位两岁多的孩子,几床被子堆在床头。
孔庆余望着远处江面上的长江大桥,不由得想起小时候江边大片大片的芦苇丛,那是刀鱼们每年洄游到长江时的家。
他们给了它们家,它们给了他们生活。
船出一次海,单程油费就得上千元。为了节省开支,刀鱼季渔民多住在海上,捕到的鱼由小船运回,日常蔬菜等生活用品再由小船运来。
孔庆余曾在海上连着待了半个多月,遇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