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创立滇虹制药厂,21年后以36亿价格卖出。如今,84岁的他宣布第二次创业,他就是滇虹制药和群优生物的创始人周家礽。
1933年,周家礽出生于上海崇明一个律师家庭。本来家庭条件优越,可惜5岁那年,父亲因病骤然离世,家境逐渐没落。为减轻家里负担,16岁的周家礽读完高一就去了部队,随后分配到西北电讯工程学院。
8年后的1957年,周家礽复员回到上海,却因为家有亲戚在台湾而受到牵连,安排不了工作。他一气之下考入中国药科大学,就此远走高飞,并于4年后去了云南支边。
1962年,周家礽进入云南白药制药厂。
当时的云南白药远远没有现在的名气,只是刚刚得到名医曲焕章的秘方而已,产品也是以传统的粉剂为主。那么问题就来了,秘方配制非常复杂,没有几个人搞得懂,而且成分药中不乏毒性较大的中草药。
如何降低成分药的副作用又不影响药性,就成了周家礽的公关首选。此后,他重点从工艺、剂型两个方面开始着手。
一是改革工艺流程,通过调节加温的条件和时间,让毒性下降,强化正面疗效。
二是改造剂型,将粉剂变为胶囊,这样一来毒性完全可以量化到有效范围。
不过,制作胶囊也是相当麻烦,首先要在板上打洞,然后把胶囊一个一个按进去,最后才是一点点灌粉剂,“一天也做不了100盒。”
厂长急了, 立马向政府申请了50万美元的贷款,最后从西德买回了一套胶囊生产设备。
但是,设备运过来了,西德专家却没有来。因为那时候正处文革高潮,老外根本进不来,所以周家礽只能对着一本又一本的英文说明书,一点一点啃。
那个时候,周家礽以前在部队,闲来无事时背原版《莎士比亚》的功底就发挥了出来。刚开始一天只能安装几个螺丝钉,一个星期后,已经对说明书相当捻熟,一天能够安装一台机器。仅仅3个月后,胶囊生产线就一次性点火成功。
此后,云南白药胶囊,云南白药酊剂,云南白药贴膏剂等系列相继横空出世。
立了大功的周家礽自然受到重用,从技术员的位置一路升迁到技术科长,高级工程师,直至总工程师。
不过,落花有意流水无情。1988年,55岁的周家礽退居到二线。退休仪式上,他突然感觉自己犹如长途旅行者在半路上被抛在荒郊野外,汽车却绝尘而去。与他一样感觉的还有昆明大观制药厂总工程师汪伯良。
“组织上不让干,那就自己干!”
于是,1993年年底,60岁的周家礽和58岁的汪伯良筹集了28万,在昆明郊外观音寺附近的昆沙路,租了一个破旧小厂,正式成立了滇虹制药厂。
周家礽选择的第一款产品是治疗皮肤的药物。为什么是皮肤药物,那还得从9年前的老山之战说起。当时,战士的主要掩体是湿热的猫耳洞,但是时间一长,皮肤就会奇痒无比,严重影响战斗力。最后还是上海一家部队医院研制一种复方酮康唑乳膏,总算解决了难题。
“这么好的药,为什么不推向社会?”当然啦,周家礽能想到的,人家上海也能想到。不过,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硬是没通过当地药物管理局的审批。
这个时候汪伯良起了作用,他长期在部队药厂供职,与上海部队医院的交情不错,“不妨将上海的药拿来云南审批,要是通过了,皆大欢喜!”
不过,虽说那款药已经成型,但周家礽认为还不够。此后,他相继进行了96次药物调试,直到把药效提高3倍,才去协和做临床验证,“原料、辅料、容器等等全部接受质量检查。”
如此这般,1994年1月18日,皮康王终于问世,并顺利通过云南卫生厅的审批。
当时,周家礽的目标很简单,“产值二三十万就行。”
不过,你想想,云南地处云贵高原,横跨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等7个气候带,每年4月就进入4个月的桑拿天,“湿热无比,异常难受!”所以,当地有皮肤问题的患者多了去了。1994年2月,周家礽在昆明举办了一个小型订货会,只带了200件样品试试水,结果半个小时就被下面各地市的医药公司一抢而空。
不管是止痒、消炎还是去癣,只要每日抹上
- 相关内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