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茶叶 >
2017-12-21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懒人网

  茶的哲学湖北省天门市陆羽研究会鲁呜皋陆羽《茶经》问世已经有一千二百多年了,这部汇技、艺、术为一炉,融儒、佛、道于一体的经典著作,首次把茶和茶饮作为一门专业学问并提升到精神文化的层面上进行研究,给予人们以智慧的启迪、精神的培育和人格的创造。陆羽《茶经》荟萃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把和谐的思想贯注于茶饮之中,给中华茶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体现出了人们追求世间万物和谐共处的价值取向。今天,我们透过陆羽《茶经》的字里行间,分析研究其和谐的思想内涵,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是人际和谐的基础。

  “精行俭德”的思想,中国传统茶文化,首先的是讲究人际关系的和谐。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求每一个人自省、自励,自我完善,塑造高尚人格,达到完美的精神境界,在此基础上,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陆羽《茶经》“茶者,一之源开篇就说,南方之嘉木也”,明确指明了茶叶具有俭朴、清淡、谦和、宁静的秉性。所以“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用“精行俭德”来指定宜茶之人。把茶品和人品结合起来,要求饮茶之人具有美好的品德。这是给茶人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这里精行俭德的含意就是“业精于行,以俭为德”,也就是行事要精细、认真、勤奋、求实,品德要俭朴、高尚、淡泊、“俭德”“精行”才能实纯正。一方面,要通过现。说明了茶性与人性的相互关系。茶性为俭,人需要精行,就能达到俭德。在茶事活动中,从种茶、制茶、择器、备具到煮茶,都要一丝不苟,按照规程办事。推而广之,做人、做事都要按照伦理道德来规范。修身养性的人,只有通过精心、精细的茶事活动,使自己的心灵回归清静、恬淡和平衡,才能有利于心灵的纯洁,有助于形成完美的人格。另一方面,“精行”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俭德”。制茶时的精行,是一种至善至美的追求,俭德意在去奢崇俭,也是一种理想目标。以至于茶具也要以37石、为银则过于侈丽。这样,竹,木、陶等为之,“育华”也就达到“隽永”,精华的茶汤,才能与甘露、醍醐相抗衡。

  只有精行,才能达到俭德。陆羽《茶经》在“七之事”中还提到了陆纳、桓温以茶崇俭的例子,进一步阐发了修身持俭、以俭育德的思想。也是让人们认识茶、利用茶,还必须秉承茶性,加强道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

  精行俭德意在让人们树立良好的茶德。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巳确认,并崇尚备至。“精行俭德”,便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灵魂之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廉美“德”乃其共性之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廉美”可以达到“和敬”,正是当代茶人对“茶德”内涵的最具代表性的确认。

  在市场经济繁荣,而竞争的激烈的环境下,人们在功利生活中,生活节奏的紧张,难免产生浮躁、庸惰、焦虑等消极心理,我们如果能从茶文化中汲取营养,加强自身修养,以平和之心面对五颜六色的世界,追求自身的修养,用积极入世之志参与构筑和谐社会行列,我们的社会就可以和谐发展;同时,如果我们在加强自我修养的同时,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得以控制、化解,从而形成和谐有序的关系,我们的社会就会安定有序。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陆羽《茶经》倡导的人际和谐的思想精华就是“精行俭德”,这种和谐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如何正确处理和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务远、是人与社会和谐的“令正、守中”的思想,要求。

  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传统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而要达到这种理想境界,必须秉承“和”的思想。陆茶的哲学羽《茶经》在四之器中,对煮茶用的器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特别是对于煮茶用的釜,其形状要求“方其耳以令正”,,,若能如此,“广其缘以务远”“长其脐以守中”“则茶味其淳也”。对于制锅的这种规定,除了实用之外,更重要的是“令正”、“守中”无一不“务远”、的理念,是“和”的思想最完美的表达。

  我们在现代的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到,锅耳的方圆、锅缘的厚薄、锅脐的长短,与煮出来的茶味并无直接的关系。陆羽在此特别强调令正、务远、守中,就是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追求一种“和”的大原理、大法则。我们知道,陆羽《茶经》是在吸收儒、佛、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写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和”“和”包含“中”指出了与“中”的关系,,“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在茶道中提出“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

  陆羽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茶文化中表达出了“和”的基本涵义,这里的和,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程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看,“和”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38范。体现在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处理社会人际关系时,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所以,陆羽《茶经》所体现出的中国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表达出了儒、佛、道的丰富的哲学思想,又阐发出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原则和方法,同时也是衡量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 相关内容:


  • 百度搜索“浅析陆羽《茶经》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鲁鸣皋”
  • 懒人网本文地址:http://lazyren.com/html/tea/20171221/13273.html

  • 上一篇:四序 茶席、茶会
    下一篇:英国茶文化

    阅读延展

    白牡丹茶的保健功效 白牡丹茶的保健功效
    白牡丹茶为白茶,而白茶防癌、抗癌、防暑、解毒、治牙痛,尤其是陈年的白茶可用作患麻疹的幼儿的退烧药,其退烧效果比抗生素更好。福鼎当地百姓自古就有白茶煮饮
    怎样看待喝茶所带来的“提神”与“安神”? 怎样看待喝茶所带来的“提神”与“安神”?
    茶能提神,这一点是大家最熟悉的,也是有些人顾虑的。很多人怕失眠,不敢喝茶,特别是绿茶,一口都不敢喝。
    雀舌 雀舌
    雀舌茶(湄潭翠芽),因形状细巧似雀舌而得名。其香气极共同浓郁,是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芽茶。首要产于贵州湄潭。贵州省是我国产茶大省,湄潭坐落我国西南部,素有黔北小江南之
    茶包能泡几次 茶包能泡几次
    茶包的茶叶在加工时就已经通过切揉,粉碎了叶细胞,才形成的颗粒状或微小的片状,这样在冲泡的时辰茶叶中的有用内容物才会很轻易浸泡出来。其实,茶叶多次冲泡还
    普洱茶 普洱茶
    普洱茶(学名: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大乔木,高达16米,嫩枝有微毛,顶芽有白柔毛。叶薄革质,椭圆形,上面干后褐绿色,略有光泽,下面浅绿色,中肋上有柔毛,
    藏茶的冲泡方法有哪些 藏茶的冲泡方法有哪些
    品赏藏茶有四绝:谓之“红、浓、陈、醇”。“红”指茶汤色透红,“浓”指茶味地道,“陈”指陈香味,“醇”指入口不涩不苦、滑润甘甜、滋味醇厚。但喝好茶还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