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就已基本完成主流医院信息化、当前医学信息学的关注点已从第一阶段的系统建设转移到了第二阶段的“数据二次利用”。与美国相比,国内目前还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期。虽然主流医院的基本信息化接近完成,但尚不能解决数据挖掘的问题。
根据公开数据,中国医疗信息化的市场有望在2020年快速增长为每年800亿元的规模。这种在张少典看来“用常识就能发现遍地是机会的市场”让他充满了信心。除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国内和美国相比快太多的创业节奏,也是让这位年轻的留美博士一毕业就回国创业的动力。
泡沫背后的理性和现实应用
创业圈的泡沫是多数创业者都不否认的事实,但在人工智能领域,资本吹起的泡沫对技术创新和发展而言,好比大浪淘沙,并非是坏事。资本的极高参与度,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势能。
看起来,罗韬也并不在乎“人工智能”带给寒武纪的光环。他告诉第一财经,虽然寒武纪研发的是人工智能芯片,但严格来说并不算是人工智能领域,而是属于集成电路。当然,他们进入的是新兴的智能芯片领域。
罗韬说,目前寒武纪拥有的订单金额已达1亿~2亿元。据陈天石介绍,寒武纪虽然是一家年轻的公司,但作为一个科研团队,他们已经存在了快十个年头。
张少典在2014年萌发了创业的想法,并在那一年就回国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对国内的医疗信息化市场做了调研。在两年的酝酿中,他一方面和国内的学术机构进行合作,以进一步了解国内的医疗数据现状,一方面也在寻找团队。而他攻读医学信息学博士的哥伦比亚大学,正是世界上首批医疗人工智能产品的诞生地,把成熟的算法和美国的经验带回国内,也是张少典的创业初衷。
事实上,人工智能行业的爆发并不只是初创企业的红利,在传统的工业领域,施耐德、ABB等工业巨头也早已盯上了智能制造的商机。除了提供机器人硬件,打造数字化的平台和系统、加强数据分析的服务等越来越成为企业的发力重点。
在工博会的第一天,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马跃从早上到下午都在现场接受媒体的采访和客商的咨询,他要做的是把施耐德最新推出的EcoStruxure系统推广到更多应用领域。从全球来看,与EcoStruxure相关的业务收入已经占到施耐德电气整体业务的45%。
马跃告诉第一财经,原来实体经济的组织方式是以实体的资产,比如一台设备、一条生产线加生产资料来组织,而EcoStruxure是以软件和数据为核心建立的系统平台,把如何利用数据作为第一标准。“EcoStruxure平台建立的专家系统,实际上就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也是施耐德未来数字化战略的核心部分。只不过现在习惯叫专家系统,大家不觉得是人工智能。”他表示,这个专家系统可以利用实时数据做出未来分析,是一种专用人工智能。
和以年轻人为主的初创领域有所不同,在传统制造领域,人工智能的推广不乏挑战。长期服务制造企业的马跃对第一财经记者总结说,中国智能制造面临的三大挑战分别是数字化互联互通、管理变革和知识传承。
“首先,先进工业的组织方式是用数据来组织全产业链,但我们的客户现在仍然是按照实体资产来组织的。”其次,他认为,真正意义的现代制造是基于全供应链的全流程数字化,因此所有功能都该打通,但目前不少制造企业仍然在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职能来组织生产,各部门各司其职,远未实现数字化的互联互通,也难以看到全产业链的价值。可以说,“‘中国智造’最大的挑战不在技术层面,而是管理上的难题。”
马跃认为,再次,随着老一代工人慢慢退休,此前30年积累的运营和生产技术的经验及知识随之流失,再加上年轻一代不太愿意进入制造领域,大量经验和知识无法及时传承。而数字化的智能应用将会帮助这些信息的传承和利用。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