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高大上”的互联网背景中,和所有的O2O平台一样,生鲜电商带着改变行业现状的使命而来,却始终难以逃脱各种行业乱象。像网约车和外卖平台一样,生鲜电商也有着难以道尽槽点。
目前国内包括生鲜电商在内的农产品电商接近4000家,其中仅有1%盈利、7%巨额亏损、88%略亏、4%持平,总体上95%的都在赔。根据市场调研机构尼尔森的报告,中国生鲜电子商务市场将在未来三年内呈现爆发式增长。2018年有望超过1500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0%。到2016年底,生鲜食品在我国的电商渗透率不到1%,相比服装和3C数码产品20%的电商渗透率,生鲜的提升空间还非常的大。
就在新年的第一个月,每日优鲜以1亿美元融资打响第一枪,腾讯、联想等巨头也纷纷入局。然而在这个爆发前的关键节点,仍然没有人敢说自己探索除了生鲜电商的正确模式。除了各家极力完善的后端供应链,消费者也面临很多头疼的问题,在各大生鲜电商之间游离不定,难以找到一个拥有接近完美体验的平台。
生于“高大上”的互联网背景中,和所有的O2O平台一样,生鲜电商带着改变行业现状的使命而来,却始终难以逃脱各种行业乱象。尽管没有像网约车那样引起热议,也没有像外卖平台那样频繁出错、甚至涉及食品安全,但生鲜电商一样有着难以道尽的槽点。
定价标准:生鲜也加入了外貌协会?
在模式尚不明确的情形下,以品牌优势带来的高溢价来覆盖部分履约成本,这无可厚非。但是消费者在付出高昂价格的同时,如果不能得到相应的、连续而统一的品质和体验,甚至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就危及了市场秩序。在好看的App里、光鲜的照片下,由于缺乏对海量品类的统一定价标准,漫天要价的现象随处可见,在无法用标尺定价的情况下,消费者只能全部加入外貌协会,“以貌取果”。
另一方面,则是烧钱打价格战带来的恶性竞争。由于不用门面,减少了相应开支,电商的产品成本,的确比实体店要低,有时降幅还不小。但这并不能克服价格不合理这个根本性弊端。电商所处的依然是恶性竞争环境。产品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这个根本性问题得不到解决,食品安全很难保障。当然,也有些生态产品,价格远远超过价值,这同样是不合理。更重要的是,尽管价格很高,但并不能保证产品质量。不仅是很多甚至绝大多数电商,产品都不是自产,为了保证利润空间或争取更多利润,一定会大大压低收购价格。而且人们往往忽略的一个非常重要问题,农产品不可能按照工业方式生产。
赔偿和履责制度欠缺
尽管几乎所有的生鲜电商都声称自己有X项检验标准,但对于消费者来说,不可能去核查每项检查背后的数据。监管部门仍在与行业内各大平台一起,试图整理出一套相应的履责标准和惩罚制度,但在此之前还是颇为混乱,而且落实力度也有待观察。结果就是,消费者在遇到上面提到过的坏品、甚至问题产品时,难以找到一个适用于生鲜电商的赔偿方案,如果遇到黑心商家或者内部赔偿制度不完善的平台,维权就会变得耗时耗力且得不偿失,最终多方权衡下选择放弃维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在责任监管方面,电商与实体店一样,同样是漏洞百出的第三方担保模式,且问题更多。所谓第三方担保,产品责任承担者,与质量控制者不是同一主体,前者无法控制产品质量,法律责任与实际担当严重错位。尽管可以制定各种严格的责任制度,采取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溯源追责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岗位与环节之间总有模糊地带,从而使责任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虚假宣传
智利车厘子真的是智利空运的吗?美国甜橙真的晒过加州的太阳吗?原产地标签造假太容易,几百块买一盒地道南汇货,是不少消费者遇到的糟心事。除了原产地造假,还有品种造假、夸大营养价值等等虚假宣传的策略。伴随着信息爆炸而来信息灵通,并不能保证其真实性,反而大大增加了识别难度。
由于恶劣的市场环境,劣币驱逐良币。在大量虚假信息中,真实信息很难取得消费者信任。最终的结果就是,或良币退出市场,或良币变成劣币。很多大平台一直很关注也都在提的标准化,其实在生鲜电商中很难实现。京东生鲜事业部总裁王笑松就曾说,相比3C,生鲜的标准化太低,中国太大,好东西太多,京东生鲜要把好东西搬上网,而好东西往往并没有好的标准化。在即将迎来爆发的2017年,消费体验可能不会是决定生死的关键,但依然将会是领跑者们需要努力解决的一大难题。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