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酿网配图
酒具不仅是盛酒的器皿,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酒具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文明。河套人不仅有悠久的喝酒历史,那饮酒的器具也是千姿百态,有青铜制的、陶制的、还有银碗、木碗,不仅制作酒具的材料多样化,那些酒具的形态也各自记录着河套酒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比如,馆藏品中,材料多样以汉、唐酒具为代表,可知大汉盛唐之富庶;制作精美以元、清为典型,足见工艺进步之一斑。生在河套农村,对河套人的饮酒习俗多有观察。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河套人的酒具极其简单:
卖酒用的是一个大肚的瓷坛放在栏柜上最显眼的地方,坛口上面盖着一坨用红布包着的麦麸(统一标准,至今在农村一些小卖部还可以看到),大概是既具有密封的作用,又有保留酒香的作用,因为酒为保留粮食所酿,用麦麸盖着,淳粮本色,互为滋润。
再说打酒,起先用的是一种纸做的酒壶(俗称酒鳖子),在后来用玻璃瓶,农民统称为洋瓶。记得我家就有两个大洋瓶,每瓶可装三斤多酒。我的父亲在陕坝的糖酒公司有朋友,他还肩负着给全村人打酒的重任。那时候农家办喜事,喝不了多少酒,有的人拿酒时连瓶借走,三借两借,瓶也没有了,但塑料壶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我的父亲也更新了装备。
藏酒用的是柳条编的篓子,里面用纸浆裱糊,放进酒去居然一滴不漏,我至今都不解其原理,我的也有就有这样一个篓子,后来被人们当柴火烧了。否则,放在今天,也可以拿到博物馆换些酒喝。
喝酒用的是小青花瓷的酒盅,外加一个一拃高的喇叭口的小铜壶。这些器皿,也只有中等水平人家才有置办。打我记事时起,我的爷爷和姥爷都备有一套。每到冬天生了火炉时,我那戴着瓜皮小帽的爷爷便把喇叭口小铜壶放在火炉上,待壶口有了热气,再倒进小瓷盅,一小口一小口抿着喝。倘若来了客人,还有些猪头肉之类的荤菜就着,其乐融融,那神态是非常的优雅休闲,小土房里,酒气飘香,这是今人所没有的气氛。
可惜那是我只有四五岁光景,未曾识字,否则给背上两句“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或许能讨一杯赏酒吃。
再往后到了70年代,农民生活异常困难,不光是喝不上酒,连喝酒的器具也没有了。有的人拿自行车的铃盖喝,有人拿药瓶盖喝。博物馆的常占文先生讲,他小时候见挖排干的农民把自行车铃盖拧下来,坐在工地上比酒量。其中量大者,就有了“王三铃盖儿”的外号。
- 相关内容: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