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内心加戏的人,往往沉迷在自我意识里无法自拔。他们每天都纠结我如此优秀,你为什么还不要我,并用满满的仪式感来强化痛苦。这就会无形间给自己增加了一个还不小的挫折。心理学家认为,思想上的重复纠结和行为上的仪式感,会增强人们的痛苦体验。
举个简单的例子,情人分手之后,如果不去纠结分手本身这件事,而是采用旅行等其他方式来应对,那么时间会弱化伤口。
相反,如果分手了,还要每天一遍一遍地去曾经拥有“两人记忆的地方”,那么痛苦就会得到强化。
原本不是那么痛苦的一件事情,就会带来十倍加的痛苦以及满满的挫败感。而挫败感多了,继而就会毁坏一个人的自信。
3
职场内心戏拖垮你的前进脚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明明是同事无心的话语,我们可以想很久。对方是不是讨厌我?是不是我之前哪里做得不好?同事某个举动,我们也会分析再分析,请朋友代为分析,然后不断地纠结他是不是想害我?
可是某天某个点,事件明朗之后,你才明白之前纠结死掉的脑细胞是多么地不值得。这就是给自己加很多的“内心戏”。
给自己加“内心戏”,很容易造成你对上司的误解、对同事的误解,并产生消极的情绪,从而拖垮你前进的步伐。其实,职场不需要这么多的“内心戏”,每个人都只要做好自己,别纠结那些有的没的。
就算别人真的就是讨厌你,你也要欣然接受。当别人真的要害你,你能躲则躲,能避则避。避无可避,你就接招。
当无法爆发能量的时候,就认怂,好好提升自己的软实力,而不是花时间在内心戏上:
我如此之美好,他们为什么不善待我。
4
如果你拥有钝感力
就能弥补学历短板
不要给自己加内心戏,其实,这就是一种能力。
一个人但凡掌握了这种能力,他的人生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其他领域都能如鱼得水,还能弥补学历上的短板。
这种能力就叫做“钝感力”。
“钝感”跟“敏锐”是一组反义词。相信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别人评价自己“反应敏锐”、“才思敏捷”。当别人说自己“反应迟钝”的时候,估计会不太高兴。
可我们今天,要强调的是“钝感力”,就是跟“敏锐”相反。都说,心细如尘、活得敏感的人注定比较累。
这是有道理的。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曾说,他还没出名之前,O先生是他心目中最具有潜质的作家。当时,他和O先生给同一家出版社投稿而结识。虽然两人的稿子都被退了,但是渡边淳一每每看到O先生的手稿,都觉得自己写的真不是东西。
可后来的事实是,O先生成为一个工厂里的普通工人,而渡边淳一成为了著名的日本作家。这个事件是在渡边淳一的新书——《钝感力》中提出来的。
渡边淳一说,当时自己被退稿,也没当多大的事儿,就是难过一小会儿,喝几口酒就没事。过段时间,他又继续投稿,继续退稿,继续喝酒,周而复始,直到自己第一本小说面世。
而O先生不一样,他在一次一次的退稿中,每每怀疑人生,怀疑自己没有写作的天分,最终安于现状,成为工人。
其实,这是一种钝感力,钝感力,其实是一种抗挫折的能力,有个姑娘,曾经跟着我学写作,我教了她一段,说你不行,你不适合写东西,你太“钝感”了,对别人来说,可以长篇大论的东西,你觉得根本没什么写的,这样不行。
姑娘说,那怎么办?
我说,没关系,钝感对写作不利,但在职场上,这是非常好的能力,意味着你的执行力和环境的耐受力非常强,你的工作也会很高效。你未来最少可以当总监。
这姑娘后来去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毕业就两年,已经被微博、腾讯、阿里巴巴的猎头频繁骚扰,估计没有几年,就会成为某个大公司的总监。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一个真相:没有人能经历反复的挫折,没有所谓的抗挫折能力。
高频的挫败会摧毁一个人的意念,大多数人的内心并非像伟人那样强大。
现实生活中,能像爱迪生那样经历一千多次实验失败,还坚持住直到成功的人少之又少;
像曼德拉那样经历了三十年的监狱生涯后还不放弃自己,最终成为总统的人,寥寥无几。
多数人的情况是,在一次又一次,尤其是频繁的挫折打击中,会出现“自信值”下降,甚至一蹶不振。
多数应届毕业生最初的薪资期望值,一定不是自己最后拿到的数字。
他们刚开始面试的时候,信心满满,如果五次以内被录用,往往的薪资值就会比较接近自己的期望值。
可是随着挫折次数的增多,他们的“自信值”也会随之下降。
“自信值”下降,“挫败感”上扬,他们就会不断降低自己的薪资期望值,以来舒缓自己内心被拒绝的挫折感,希望早日摆脱这种“失败感”。
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珍惜自己的“挫折”次数,保护好自己的内心。
这时候,钝感就非常重要了。
如果挫折有本存折的话,记录着我们失败的次数,那么我们应该训练自己的“钝感力”,弱化自己的内心戏,让挫折少一次是一次。
那么如何做到呢?
培养自己的钝感力,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