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道,“奶油忌司烙蟹斗”。先不吃,只看那名字,就知道它和“蟹酿橙”比,年代要近得多,元、明、清哪朝都挨不上,更不够宋,顶多也就民国──说对了一半。菜,是始创于1935年的上海第一家法式西餐馆“红房子”出的,不过其原创人蔡晓明师傅则是在1992年才发明了这道菜。以下是现已退休的蔡晓明师傅提供的食谱:
一、炒蟹粉:拆出蟹粉,洋葱和生姜细切成末,先把洋葱入锅炒成金黄,再入生姜末与蟹粉同炒。事毕,加柠檬汁、干白葡萄酒,盛出备用。
二、在锅里放入黄油、鲜奶油、盐和胡椒粉,再加入已经炒好的蟹粉调味。
三、黄油、鸡汤、鲜奶油和牛奶煮成Sauce。
四、先在蟹斗(即蒸熟的蟹壳)里铺一层Sauce,再装入已经调味的蟹粉,然后再盖上Sau c e一层,表面撒上磨成粉状的红波奶酪,入烤箱,180〜200摄氏度,烤制8分钟,即成。
五、用匙子将蟹斗表面的奶酪焦皮和焦皮下的蟹粉拌匀,舀而啖之──最销魂的,其实就是封在红色蟹斗表面的这一层薄薄的、被烤得焦香的、柔中带脆的金黄色奶酪。
从拆蟹粉到炒蟹粉,百分百是上海菜做派,但是从调味开始,盘子里便一步步地西化起来。作为一种典型的海派西餐,“奶油忌司烙蟹斗”的妖异之处,在于经历了50多年的断层之后,仍然重续了20世纪初“番菜”的一缕香火。这道菜,与其说是“吃蟹”,不如说是“吃奶酪”或者“吃大闸蟹味的奶酪”来得更为恰如其分。奶酪,你可能吃过烟熏味的、水果味的、臭豆腐味的、火腿味的,甚至广式霉梅香咸鱼味的(gorgonzola),不过,要吃浓香型或异香型并且略带姜味的“大闸蟹味的奶酪”,淮海路上,全世界独此一家。
因为卖得太好,蟹斗供应不上,又因底部不平的蟹斗吃起来不易固定,从几年前开始,“红房子”已经将“有机”的蟹斗改成“无机”的白色瓷盘,还是两头尖尖仿蟹斗的那种。初时觉此甚为无趣,但一转念,反正吃的又不是蟹,而是蟹味的奶酪,又何必以形而强求之?
吃“奶油忌司烙蟹斗”的时候,最好暂时把绍兴酒忘了。蔡晓明师傅的配酒建议,是阿尔萨斯干白Ruhlmann Riesling。推荐理由:一、柑橘、柠檬、蜂蜜味突出,与蟹味奶酪很搭;二、这款酒,“红房子”从民国一直卖到现在,是名副其实的“店酒”。
不管是橙味的蟹还是蟹味的奶酪,早在400多年前,张岱在《陶庵梦忆》里就为此二味埋下了伏笔:“一到十月,余与友人兄弟辈立蟹会,期于午后至,煮蟹食之,人六只,恐冷腥,迭番煮之。从以肥腊鸭、牛乳酪。醉蚶如琥珀,以鸭汁煮白菜如玉版。果瓜以谢橘、以风栗、以风菱。饮以玉壶冰,蔬以兵坑笋,饭以新余杭白,漱以兰雪茶。由今思之,真如天厨仙供,酒醉饭饱,惭愧惭愧。”(《陶庵梦忆》(卷八)“蟹会”) 奶制品也好,山阴方物“谢橘”也罢,蟹会之上,尽管扮演的角色都是“从属”,但张岱本人一定不会料到,400年之后的某个秋天,主角已沦落为龙套,而那些从属的味道,竟挑起了治愈的大梁。真是一语竟成谶,无语也成真。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