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度白酒时中国白酒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产品。上世纪70年代初,五粮液等中国白酒企业企业率先开始了低度白酒的研制。低度白酒试制之初,最大的技术瓶颈是高度白酒降度以后失光浑浊,酒味寡淡,失去了原酒的风味和特色。如何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始终困扰着白酒界,成为白酒界共同面对的技术难题。
能做高度酒的不一定能做低度酒,低度酒对原酒的质量要求非常高。1972年-1978年,五粮液秉承优中选优的质量理念,应用华罗庚优选法完成了低度酒的实验研究,采用黄金分割法(0.618法)攻克了低度五粮液的浑浊关和质量关,将五粮液52度成功降到38度和35度。
直到今天,低度白酒的技术仍在不断革新。如五粮液采用淀粉吸附-低温过虑法进行除浊技术已经更新到第三代,更具集成化、节约化、节能化优势。市场所需的健康低度产品对加浆水处理、制作工艺、指标平衡、感官特征、风味稳定等要求更加严苛。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低度白酒市场利好开始显现,国内不少酒企都在加紧低度酒研制,国外如日本清酒等低度酒业瞄准了中国低度白酒市场。
1985年,国务院领导批示:“酒的发展要严格控制白酒生产,限制酒的度数。”随后,中央三部一委联合通知,明确提出“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果类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等“四个转变”和中国白酒“十五规划”:“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方针”。
为此,五粮液加速了低度酒产品的开发步伐,进行国内低度酒市场调研,并完成小试和中试。1986年,“五粮液系列低度酒的开发”项目正式列入国家科委“星火计划”,成立专门的低度酒生产车间开始了五粮液系列低度酒批量生产,率先在国内开创了低度白酒的规模化生产和销售。
低度白酒面世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消费者的喜爱。仅五粮液低度系列的年销量就上千吨,且年复合增长率达17%。
顺应消费口感的变化,低度品牌及产品保持稳定发展,成果不断显现。1984年第四届国家名酒评比中,共参评白酒样品148个,其中低度白酒8种,4种获得国家名优酒称号;1989年第五届国家名酒评比中,参评样品331个,其中低度酒168个,25%vol五粮液、29%vol五粮液、39%vol五粮液等获国家名酒称号。而在2007年首届中国低度白酒高峰论坛上,行业专家一致认为:低度白酒是白酒行业发展方向。
低度酒从启动研制到产业化发展,45年以来,使白酒消费群体的进一步扩大、白酒行业6000亿元营业收入成为现实;催生了低度白酒后处理技术和专业设备生产行业,促进了白酒制曲、酿酒、勾调技术进步;在酒度上与世界接轨,保护了白酒这一民族品牌和产业的国际话语权。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