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品牌主角度看,如果推的是某可乐产品,以前的逻辑是,根据受众每天生活的路径,选择合适的传统媒体媒介去接触这些人群,然后形成3—5次的品牌记忆。这是第一层空中礼花的事情。第二层是公关,就是PR,吹热风,告诉消费者某可乐是什么东西,靠媒体(软文)来做这个事情。
第三层是体验,比如说试吃会、路演,让消费者跟这个品牌和产品有更深层次的交流。体验这一层,后来因为有了互联网而得到加强,比如说可口可乐允许你把可乐的名字改成喵星人。
这条线以上的东西,都还是在陆地上,陆地下面是什么?是沟,是渠道。你去到家乐福如果没有你的可乐,你前面做的都没有用。
互联网产品的渠道换了一个概念,比如说App,渠道就是91无线、360手机助手和豌豆夹等,在这些渠道上,App研发企业必须占好坑。消费者会怎么找到你?首先可能是广告的影响,另外产品的用户体验要做得极好,因为互联网产品体验成本基本是零,很容易吸引用户去试用。
对于快消品来讲,现在很多品牌主是把原来投到电视广告的费用挪到了优酷等视频网站上了,电视的广告效果很多人认为还是好的,只是因为90后的孩子们不看电视了。
你看近三年,宝洁把它的广告预算反过来了,电视广告的预算已经成为弱的部分,优酷、搜狐的广告今年特别火,因为《中国好声音》等火爆的节目全在网上看,三星为什么跟搜狐视频合作,因为它知道这个人群在这个地方。所以,品牌主无非是跟着消费人群的习惯走。
如果我做App的话,我的推广预算不会只用于烧那个大火,我要留一笔预算在最后精华萃取那一瞬间。所以,搜索引擎的关键词,应用商店的打榜一定要做。
很多互联网企业老板的问题是,他在逻辑上看不见“地上”的东西。他们认为,反正用户最后要搜,要进入应用市场下载,所以把所有的钱都砸在渠道就好了。这样用户只要搜到,产品本身体验好,用户就会用。但这会有瓶颈,比如说聚美优品和美团,如果没有在上面积累一层品牌力,光靠PR和渠道,要再上一个新台阶,一年半就会有瓶颈。所以聚美为什么在那年上了湖南卫视,他是希望借助电视大平台,通过为自己代言的全媒体营销,把陈欧等同于80后创业先锋,让整个80后人群认可他,进而认可聚美这个平台。这个时候消费者才会搜它。
(广告、体验和渠道)三件事情都要做,只是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创业公司刚开始没有钱做品牌力,大多采用PR的方法,相对性价比高一些,然后通过产品力的口碑,把不多的钱投入在渠道上,控制“最后一公里”,但它们获得B轮、C轮融资的时候,一定会想办法把品牌力烧起来。
相关阅读:
史玉柱:很多公司不需要形象广告
广告要强调的是一种事实
文案广告 新媒体时代的入场券
如果没钱打广告 营销应该怎样做
广告业的哥德巴赫猜想
- 相关内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