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进入调整期之初,市场曾一度出现“繁荣”景象:产品从厂家的仓库转移到了各级经销商的仓库中,厂家的销售额不降反增。而转移过来的这些库存积压在经销商手中,并没有实现动销。经过两年的调整以后,现在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经销商的库存情况:库存压力还有多大?经销商都是如何实现去库存的?未来又该如何保障库存合理化?
酒说团队经过大量的一线调查,总结了库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从经销商和产品两个层面分析了库存现状,更总结了库存现状所透露的行业信息,列举了一些经销商去库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还有两个月,2014年就过去了,如果你或者你的朋友还在为积压的库存烦恼,不妨看看或者转给他吧。
库存现状知多少
通过对各地经销商进行抽样调查,酒说发现了这样两条规律:
第一,库存容量和经销商的公司规模有直接关系。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60%的大商在当前还有过量库存囤积,这些库存量是“黄金十年”平均库存量的2~5倍。简单地说,规模大的经销商库存比市场环境变化以前更多,规模小的经销商库存和以前相似。
在调研的经销商样本当中,表示仍有库存压力的,大多数是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的大商及销售额过亿的超商。深入调研发现,大商和超商市场辐射范围广,涉及的渠道种类多,为满足不同市场、不同渠道以及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他们采购的产品是多种多样的,于是库存量就会很大。而且这些超商、大商和厂家的关系紧密,部分厂家为了完成目标,希望通过压货方式来和他们“共渡难关”,为了维护与厂家的关系,大商们不得已存下了货。销售额在千万元以下的经销商表示库存压力较小,其中,70%的中等规模经销商认为当前库存合理或无库存,95%的小规模经销商认为现在基本上没有库存压力。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部分经销商“船小好调头”,平时都是“按需采购”,本来库存就不多。当遭遇了消费遇冷时,同行间的调货也比较灵活、便利。
第二,开发、运营品牌库存量较大。
调查显示,当前的库存积压产品主要有三类:20%为高端价位品牌,30%为区域性二线品牌,45%为品牌运营商开发的品牌。总结来说,要么就是价位太高,不符合大众消费趋势;要么就是品牌力不强,难以适应市场变化;还有就是开发产品品牌力偏弱、且在价格偏高、市场支持力度较弱,难以实现产品的畅销。酒说分析认为,目前市场上形成库存的这批开发产品均是“黄金十年”的产物,当时茅台酒卖到2000块一瓶,五粮液卖到1500多元一瓶,为开发产品开辟的广阔的价格空间,于是,那时的开发产品,价格普遍偏高,走的是“团购”路线,对品牌的塑造以及产品的铺货下功夫不多。当茅台、五粮液回归理性价格后,当政务消费受到限制后,这部分开发产品瞬间变成了库存。
库存囤压的主要原因
酒说团队经过大量市场调查发现,当前库存产生的类型主要是三种:第一,行业环境变化后,部分厂家为了“创造”增长数据,而硬性向下面的一级经销商压货,其中部分经销商为了保住一线品牌的经销权,虚报销售数据接受压货,造成了库存积压;第二,部分经销商盲目接新品造成。这部分经销商被厂家抛出的利益诱导和优惠政策吸引了,不顾自己的实际能力盲目接下新产品;第三,市场信息滞后所致。行业形势发生变化后,部分经销商没有完全意识到这种变化,继续按照以前的市场容量要货。
在所有造成库存积压的原因中,为了保住名酒的代理权而“硬撑”的经销商库存积压最多,占到了35%;其次是对行业形势把控不利,还按照以前的市场容纳能力来订货的占到30%;有20%的库存是由于经销商盲目接新品造成的。在这些库存中,有些是在行业变革以前形成的,当时市场形势一片大好,部分经销商为了追求公司的盲目扩张,不经考察就接下没有市场根基的产品;有些库存是在进入变革期后形成的,市场形势瞬间跌落,部分经销商惊慌失措,想通过运营新品的方式来打破这种被动局面,未做仔细考察接下很多“垃圾”新品。
行之有效的去库存“六大招”
还是有那么一部分经销商遭受着库存带来的烦恼,我们调研的时候特别向经销商们请教了库存消化的方法,整理如下:
方法一:大力分销。在调查过程中,很多经销商采用大力做分销的方式缓解了库存压力。其中有一部分经销商是利用传统方式寻找下一级经销商甚至终端店分担库存,他们则承诺提供大量政策支持,这样把积压的产品往下层渠道、终端店分流,对缓解自身库存起到了一定作用;还有一部分经销商,创新了分销模式,他们积极地鼓励下属员工从商贸公司分出去自己成立企业做分销,这样发展起来的分销商不但有效缓解了库存压力,而且对原商贸公司具有极高的忠诚度。当然,既然是消化库存,就要有牺牲利润的心里准备。
方法二:捆绑销售。将积压产品与较为畅销的产品“捆绑销售”,即你要想销售畅销产品就必须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