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3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懒人网
春秋时代的齐景公“纵酒,七日七夜不止”;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好为淫乐长夜之饮”。但那时有几位名臣是不饮酒或反对酗酒的。例如:在春秋初期,由鲍叔牙推荐、被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任命为丞相、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霸主的政治改革家管仲,就是其中主张节酒的一位。
据《韩诗外传》载:“齐桓公置酒,令诸大夫日:后者饮一经程。管仲后,当饮一经程。饮其一半,而弃其半。桓公日:仲父当饮一经程,而弃之何也?管仲日:臣闻之,酒入口者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弃身。与其弃身,不宁弃酒乎?桓公日:善。”好在齐桓公是个开明的君主,能善解人意,否则管仲不是自找麻烦吗?
上述文言文的大意是齐桓公宴请君臣,唯独管仲迟到。按规矩管仲理应喝一杯罚酒。但他只饮了小半杯,而将大半杯泼在地上。桓公自然不悦,觉得有失面子,但还是敬问管仲为何如此。管仲镇定自如,讲了迟到的原因是为处理一件紧急而重要的公事,并表明自己酒量极为有限,泼掉一些酒是量力而行。若饮醉而失言,招惹杀身祸,岂不是比泼酒更糟吗?
桓公是明理之人,觉得于公不该罚酒,于私其量可恕,故释怀。如此酒德,遂成为古今佳话。
管仲还劝谏桓公节饮。有一次,桓公喝酒醉得连冠帽都不知丢在哪里了,自感羞愧难当,就一连三天不敢上朝露面。管仲则及时劝道:大王做的这件事虽有失面子,但也不至于要避朝弃政啊!为什么不以善举来挽回不良影响呢?桓公豁然开窍,就下令开仓济贫、释放犯轻罪的人。三天后,人们用歌谣唱道:我们的国君为什么不再丢一次冠帽?桓公就此因过得誉。
还有一次,桓公在管仲家里喝私酒,到了日暮时分仍觉未尽兴,命人点烛继续喝下去。管仲就很严肃地提醒道:“大王,我本以为您只是白天喝酒的,没料到您晚上还喝,恕我招待不周,你还是
阅读延展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