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厂家结束合作关系这种事,对每一位经销商来说都不陌生。只要是从事经销生意,所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再亲密的合作关系,也终有走到头的一天。在笔者的销售生涯中,面对过全国数以万计的经销商,在这群经销商中,保持每个月2%的客户流失率是一个非常正常的指标。换句话说,也就是相当于每个月有200个经销商失去品牌的经销权,他们都是跟着品牌企业在一个战壕战斗过的小伙伴,而今天,无论是情愿或不情愿,都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最终失去合作的机会。
对于企业而言,他们的离开,可能只是增加了0.01%的客户流失率,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经销商而言,就是100%失去了经销。
我们总结容易被企业“杀无赦”的八类经销商,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让每一个0.01%冰冷数字背后对应的经销商,显得更加鲜活、生动,让他们成为后来者的对标和参照。
1员工创业型——卧榻之侧,岂容他品牌“鼾睡”
中国的品牌企业基本是渠道导向型,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对渠道的控制能力;国外的品牌企业,基本属于产品导向型,他们之所以成为品牌,是因为产品对渠道的黏性。
产品的可替换性是国内品牌企业必须要开展排他性销售的第一位原因。
同类竞品三天两头在自己渠道里整事,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这种对经销商排他性的销售要求,重点又在某一特定的经销商人群。
这群经销商就是从本企业离职后的员工,改做企业的经销商,其中又以省市级经销商为甚。现在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有支持员工的创业计划,品牌企业也大量使用这个方法来开疆拓土。
员工转做经销商,对于企业来说有很多先天优势和便利,而这些员工在创业之初,也多多少少接受了企业在资金、货物、人才等方面的各种帮助。
正因为这种脱不掉的“血缘”关系,企业对员工类经销商,从骨子里脱不掉“家奴”与“恩惠”的印记。
笔者看到不少这类经销商做大后,也想摆脱这种束缚和阴影,首当其冲的就是在做不做竞品的问题上与企业发生冲突。
作为这一类型的经销商,其实最重要的是想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经销商?
商人最重要的是渔利,只要跟着品牌有钱赚,企业持续地支持你,姿态低一点只是技术问题,如果老是担心和企业分手,要给自己找一条出路,你的潜意识就真的会把你推到分手的境地;如果只是看着别的经销商能够多品牌经营,感觉权益不平等,你也得明白,人家能够背靠几个大品牌,没有当初创业那几年的风险与艰辛,哪有今天的好日子,别光看着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
2老江湖型——高手过招,比的是谁更少犯错
在笔者亲历的经销商裁撤里,有些经销商被企业抛弃掉,直接的导火索可能是某件无关轻重的事情。
但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很多经销商可能至死都还不明白。
案例
曾经有一个跟着企业一同成长起来的南京经销商,生意做得很好,又是老经销商,企业平时的支持力度自然比较大。
但是,这个“聪明”的经销商发现了企业的财务漏洞:对私账户,一般查不到汇款人信息。
由于每天会有很多人同时汇款,企业财务要花大量时间才能将这些进账和货款一一核对清楚,有些相同款项就需要通过汇款时间和电话进行鉴别。
但是为了不耽误销售进度,企业在接到汇款单后,会做一个初次的台账,作为发货的依据。
这个经销商就自作聪明,将同一张已经进过账的汇款单,私自修改下日期,特意间隔几天后再作为汇款凭证传真给公司,并向公司申报了两笔货款,结果那个月的发货和进账,财务就是对不上账。
最后花了两个月时间,查出了这笔汇款的问题。
虽然只是让那个南京经销商补回了差额货款,但企业老板的脸色,绿得比刷漆了的黄瓜还难看。
再后来,这个经销商向企业要资源、要支持、要政策,企业的回复基本是三个字“再讨论”。
两年以后,这个属于核心客户级别的经销商,只是在一次突击检查中,因为店面陈列不规范而被按照规定的最高上限取消了经销资格。
在被取消资格的那一刻,这个经销商还认为是督导人员小题大做,销售人员落井下石,以为给企业老板打个电话就能解决,结果连老板的电话都打不通了。
总结
喜欢占小便宜的经销商,不仅是在货款上动歪脑筋,在促销赠品的兑现上、在装修费用的补贴上,能蹭一点算一点。
总以为没人知道,即使有人知道,企业老板人多事杂哪里管得到。
但你要想想,品牌企业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