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是指拿着钱,从企业进货,转手卖出去,通过再销售获取利差,而不是实际的价格。企业对经销商不是赊销,而是收到了钱的。不少经销商通过经销产品赚得盆满钵满,还有不少经销商光图了个热闹,被厂家套牢,资金难以周转,难以在经销中找到更多的钱。
如果你要做经销,就必须想通以下几点:
经销≠打款。对于厂家来说,经销商的货款金额就可以认定为是实际的销售额,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收到经销商打来的货款就等于销售工作的结束,至于配送或者后期的退换货等那都是另外的环节了。不少厂家的操作都是先由经销商打款,然后再配货,有的是根据订单配货,但是最终的配货权在厂家那里,或加配新品,或改订单都是有可能的。根据以上的情况,好多的厂家在实际的营销环节中就让经销商充当“打款人”的角色,剥夺了他们的主动权,来什么货你就卖什么货,没得选择,还有扣除什么费用也是没得商量。这样的被动经销是很不好的,不能因为诸多厂家的操作模式而认为自己做经销是打款,自己也有资格去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产品结构,有资格去要求厂家按订单内容发货,有资格去要求厂家及时提供所扣除费用的详单,有资格去改变自己单纯充当打款角色的被动局面,做协议范围内有主动权、强势的经销商。
经销≠专卖。我们在现实中看到好多的经销商存在专卖的固有观念,就是俗话说的“把着卖”,在自己的店里销售,不愿意给别的终端,或者没有意识去开拓更多的网点,建造自己的销售网络。大部分的产品需要更多的网络,而不是那些奢侈品,既然自己有零售的渠道,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榜样或者展示的效果,那么就应该抛弃这种“独占”的固有观念,做符合经销产品的标准经销商。对于厂家来说,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这种“把这卖”,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铺货,那样的话这个经销商的意义就失去了,更多的厂家就会慢慢地淘汰这部分经销商,转而寻找有广泛网络或者有意识开拓终端网络的经销商来替代。
经销忌讳单一。我们在实际的经销中经常听到有经销商说:“我就专一经销你们的产品……”“我就只经销你们的产品……”等等,听起来好像是很顺耳的,但是对于经销商本身来讲并不一定是什么好的状况。一是只经销同类产品的一个品牌,这对于厂家来讲是好事情,至少在这个范围内不会存在竞品蚕食货款和渠道的风险;二是只经销一个品牌,没有辅助成长的品牌,这样子在渠道的运作上单一,精力和财力上虽然可以专项使用,可是对于长久的经销事业发展来讲不利。应该是不同类的多品牌经销,有起量的产品,有利润产品,有替代产品,有培育产品,把培育的产品以搭赠的形式和起量的产品铺货,把替代的产品逐渐占领已有的渠道,实现销量最大化,把利润的产品放到最好的陈列位和店面去展销,一旦原有的经销产品销量和利润都下滑,就可以马上进行经销产品整合,这样经销的事业才能够良性的发展。
经销是卖品牌而不是卖产品。都知道是先有品牌才有产品,品牌以产品为介质进行传播,产品以品牌为招牌而定价而销售,进而获得认可。好多经销商在实际的铺货中喜欢低价策略,认为只要比竞品价格低就是好的,价格自然是终端考虑的主要因素,可是如果单纯就价格进行纠缠,而忽略品牌的价值,那对于厂家来讲损失就很大了,这个经销的路也不会长久。价格来自于品牌,还有品质,以质论价,在介绍产品的时候,首先应该说“我们是**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其次再提价格的因素,低价入市,受损失的是三方,厂家、经销商、终端,经销商、终端利润压低了,找不到更多的钱,厂家的品牌掉价了,不利于品牌的传播,也和整体的营销思路背道而驰。既然选择经销某个产品,就要对其品牌价值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还要有信心并主动地对品牌进行拔高,让价格攀高,争取有更大的利润空间。
经销必须自救。作为经销商自然就需要厂家的各种支持,人员、费用、经销方法、政策等都是厂家应该提供的。经销商和厂家是平等的,而不是厂家命令式的,也不是经销商一根筋式的,要把双方能利用的资源都利用起来,实现共赢才对。对于经销商来讲,在经销的态度上就要自救,自力更生,根据自己的实力和产品的特性,主动去做工作,主动去想办法,如何开发渠道,如何维护渠道,如何打压竞品,如何调整思路等都是应该自己去想的事情。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更多的销售网络,这就是自己的资源,不要单纯地依赖厂家,没有自己的思路,那样子的结果只能是两种:一是就充当厂家打款的工具,被厂家套牢,不能自拔;二是白白地浪费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最终出不来强势的效果,被竞品和厂家双重压力冲击到放弃。
以上几部分,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能给众多做经销或者准备做经销的人们一点参考。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