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上做得风声水起,谈到他的进步,就不得不谈“小众营销”,还可以称为精准营销。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上的失败,也让他们明白了中国的“消费习惯”和“规律”。
进口葡萄酒从大众营销到专卖店营销、高端品酒会,现在转向展会营销,这不得不说是进口葡萄酒的一次营销“大创新”,那么,这种营销模式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精准营销”之利。
其一,“精准营销”的好处在于从目标消费群入手,直接、有效的切入市场,引起关注,吸引尝试消费,且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组织架构、人员管理开支和运营费用。从这一点上说,“精准营销”的商业模式是值得称道的。且随着中国的经济高度发展,消费者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重视,高端红酒的市场日益扩大,小众、圈子逐步形成,都将是高端进口红酒中国市场拓展的良好机遇。
其二,高端品酒会、展会营销非常有利于在目标消费群“圈子内”形成口碑效应,这种口口相传的效果,是目前信息泛滥的大众传媒很难达到的。举个例子,微软花巨资打造的vista系统,在中国大陆基本没有销售出去,很大的原因是在网络上,网民对其评价很低,口碑很差,导致无人问津。就算销售的笔记本预装了正版的vista系统,大多数笔记本使用者购买新笔记本后,第一件事就是卸载vista系统,重装XP系统,而且还是装的盗版。中国消费者大多就是这样――通常是高端内部良好的口碑,带动中低端消费群的试用。
其三,中国幅员辽阔,进口葡萄酒短期内很难通过自身或代理商形成完整的组织架构,实现全国市场布局;就算厂家有很强的实力,对于高端葡萄酒而言,虽然消费者高端,由于消费者的数量有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支撑中国市场庞大营销组织的管理运营,其盈利能力是微乎其微的。
综合以上的原因,我们可以得出大致的结论:高端进口葡萄酒的中国“攻略”大致是科学的,现实的,也是相对“优化”的方案,其“模式”在中国本土中低端葡萄酒占据市场绝对优势的现状下,已经做到了“差异化”。其“精准营销”策略无疑对于进口葡萄酒获得在核心目标消费群的“尝试消费”和“口碑传播”起到了良好作用。
但是,事实告诉我们,策略正确,并不一定能赢得一场战争,战场如此;商场亦如此,尤其对中国这样的高速发展的市场来说。
另一方面,我们要分析一下“精准营销”之弊。
第一点,品牌之惑。高端葡萄酒品牌的塑造,对于进口葡萄酒而言似乎是一个软肋,这可能受制于进口葡萄酒初进中国市场,对中国市场知之不多的缘故,或者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东西中国人自然而言就会接受,但这是很久以前的观念了。回过头来,他们发现,眼下开始重视在中国市场树立进口葡萄酒品牌的时候,中国的厂商已经开始了10多年的品牌之路。这无疑让他们处于两难的境地:高举高打,将会短期丧失盈利能力,甚至很长时间不能盈利;放弃高举高打,又很难形成主流化。
在品牌推广方面,进口葡萄酒可以学习洋酒(烈性酒),创造一种生活化的氛围,将一种生活方式融入其中,获得共鸣。
第二点,文化之痛。酒在中国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兼有交际和润滑作用,单纯一个人喝的时候很少,一般是聚会、聚餐时候的“激情”享用。为什么洋酒(烈性酒)在中国爆炸式增长,很大一个因素是用来宣泄或群体体现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个人“闷喝”或几个人在家里享用。这个时候,他们喝的不是品质也不是品位,而是一种友情和氛围,这和西方的情形是完全不一样的。
从这方面看,进口葡萄酒很难做到烈性洋酒的“高度”,也很难取代烈性洋酒的“位置”,毕竟在夜场和酒吧一帮朋友“猛灌”葡萄酒的场面很少,因为葡萄酒本身是优雅的,有品位的,而不是激情和力量的“代言人”。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