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酒圈里出了一篇怒斥英国品酒体系和相关葡萄酒教育的文章,说这是对中国酒文化的文化殖民。一石激起千层浪。通篇文章充斥着狭隘的“爱国主义”和“沙文主义”先不说,但这篇文章引出了一个疑问——英国人在品葡萄酒这事儿上的话语权,到底是不是世界第一?仔细想想其实挺奇怪的,因为英国几乎不产任何葡萄酒。
但似乎英国人的话语权体现在方方面面。最全面的葡萄酒工具书,《牛津葡萄酒词典》和《葡萄酒世界地图》是英国人写的;WSET几乎通吃了葡萄酒专业培训市场;最顶尖的葡萄酒拍卖行,佳士得和苏富比成立于英国;英国的酒商更是强大,伦敦是世界葡萄酒交易中心,世界上几乎不存在伦敦找不到的酒。
作为一个几乎不出产任何葡萄酒的国家,为何英国在品酒这件事上话语权这么大呢?更重要的是,我们又该不该在品酒这事儿上听英国人的呢?
英国人为何在品酒上话语权如此之大?
原因是英国有向外输出品酒姿势的传统,而且已经持续了几百年。这样持续品酒姿势的输出,确立了英国在葡萄酒界的话语权。最开始是贵族和有产阶级,后来是酒商,现在是各种葡萄酒专业培训机构。
贵族&有产阶级
众所周知,英国人爱喝葡萄酒。但因为英国太冷,无法种植葡萄,只好大规模从其它国家进口。
英国对品酒这个事儿的影响就从这里开始。
17世纪以前,世界上是没有品酒这回事的。葡萄酒在当时仅仅是一种含酒精的饮品,没有什么品质可严,更没有人会去品葡萄酒。
但17世纪的英国贵族和有产阶级已经不再满足于喝平庸的葡萄酒,而他们的财富也让他们能够负担得起好酒。
这些人的要求直接提升了当时波尔多和香槟的品质。
原因很简单,波尔多和香槟在当时最大的出口国是英国(直到今日,香槟第一大出口市场仍然是英国)。客户爸爸的要求,怎么能不认真做?
英国人对波尔多红酒极其狂热。你可能知道,英国人还有专门的词“claret”特指波尔多红酒。
最好的波尔多,包括以后的几个1级庄像拉菲,拉图,玛歌和侯伯王在当时被酿好后大部分都被直接运到英国,然后会在伦敦的咖啡馆里以拍卖的形式售卖(这直接催生了伦敦后来那些顶级拍卖行的成立)。
而波尔多酒庄为了满足英国客户对品质的要求,纷纷改进酿酒水平。很多现代的酿酒理念都是那时被波尔多人发明出来的。包括改进种植技术以提升葡萄质量;只选用一部分最好的葡萄做酒;用橡木桶陈酿等等。
英国人更是直接确立了香槟的地位。
香槟在17世纪以前是酿黑品诺干红的。直到17世纪后半叶,Dom Perignon (唐培里侬)才在香槟产区成功酿制起泡酒。
有趣的是,法国人自己并不欣赏这种冒着泡的新式葡萄酒,称其是一种“错误”。反而是英国消费者对香槟极为欣赏。
要不是英国人,可能今天世界上就不会有香槟这种东西了。
这是英国对世界品酒姿势的第一次输出 。这些贵族和有产阶级的品味和高要求,也确定了后来英国在品酒上的权威性。
酒商
贵族和有产阶级输出完姿势后,接下来英国酒商接下了棒继续输出。
几个世纪以来全世界专业度最高的酒商。即使是现在,也没有哪个国家的酒商敢叫板,说:“我们国家酒商的专业性和业务能力超过英国。”
就因为英国酒商的专业性,直接确立了英国在品酒这件事情上的话语权。
在英国当酒商可不是个轻松的差事,对葡萄酒的了解得兼备深度和广度。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