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7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中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泉城红、泉城绿、等果木交织栽培。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质量。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 茶树、果树相间栽培,令碧螺春茶独具天然茶香果味,质量优异。其成品茶外形紧密,条索纤细,淡绿隐翠,幽香幽雅,鲜爽生津,汤色碧绿明澈,叶底柔匀,饮后回甘。
碧螺春茶条索紧结,弯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稚嫩,冲泡后茶叶缓缓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幽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为贡品。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泽碧绿,形似螺旋,产于早春。
外形条索纤细,羽毛遍及,白毫隐翠;泡成茶后,色淡绿亮堂,味道幽香浓郁,饮后有回甜之感。人们赞道:"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洞庭碧螺共同的花果香,首要是因为它成长在果园之中,并且接受了洞庭特有水土的滋养。其他碧螺春是没有幽香和果香的,只要沃土气和青叶气。
洞庭碧螺春是中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出名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称号由来,说法颇多。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抚臣朱荦购此茶以进……,以其名不雅观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称号系他所题。
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
清代王应奎《柳南漫笔》记载: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车驾幸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帝以其名不雅观驯,题之日"碧螺春"。这便是碧螺春雅名由来的故事之一。后人评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泽碧绿,弯曲似螺,春时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色,钦赐其美名。从此碧螺春遂出名于世,成为清宫的贡茶了。
2009年起,洞庭碧螺春茶将施行新的国家产质量量规范,新规范的施行,将统领碧螺春茶工业开展的核心,调整茶叶栽培、加工生产、出售消费及政府监管的各个领域。
产地散布
碧螺春,产于太湖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故命名洞庭碧螺春。2002年经国家质量监督查验总局批准,取得原产地域标志产品维护。
西山镇(今金庭镇)全境十二个行政村都种茶。要点茶区在秉场、石公堂里、东村、衙甪里、东河、缥缈村一带,其余东蔡、林屋、庭山、蒋东、元山各村也有散布。茶园面积965公顷。东山镇全境十二个行政村中,茶区首要散布在山区的莫厘、碧螺、双湾、杨湾、陆巷五个村。
加工工艺
采摘
碧螺春采摘有三大特色: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完毕,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质量最为贵重。一般采芽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为"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前史上曾有500克干茶到达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稚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优胜的环境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质量的构成供给了物质基础。
采回的芽叶有必要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规范的芽叶,坚持芽叶匀整一致。一般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进程也是鲜叶摊放进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质量的构成。一般5~9时采,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杀青
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阅读延展
|
|
||||||
|
|
||||||
|
|
懒人推荐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