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动不动就想不开加班
朋友圈是一出戏,每个人都是戏精。比如宝妈晒娃,名媛晒包,土豪晒车,文青晒情怀,情侣晒狗粮...而有的人,则喜欢晒加班。
刚刚告别了本年度最后一个法定假期,我想马上该轮到开始晒加班的节奏了。因为又将面临发放年终奖,想必很多人正摩拳擦掌,信誓旦旦地开启了“表忠心”与“以加班为荣”的工作模式,并表现出一副“你知道我这一年有多努力吗”的模样。
先不谈加班究竟是对还是错,但以上所述绝对是年底我们所必经的现实。正如很多鸡汤里说的:“没有彻夜加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这让我想起了前两天朋友圈流行的一篇文章,标题是《年轻人,你凭什么不加班》,作者的核心意思是说:年轻人没有不加班的理由,因为你穷啊!
我不去评判作者的观点,但问题是,为什么有些人即使拼了命地加班,但却依然越来越穷呢?
讲白了,加不加班虽然是个看似主观的决定,但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没想清楚加班的意义所在。
01,
算不清楚自己的单位价值不要加班
30岁以前,我觉得最讽刺的一件事情就是别人称我为“加班狂”。因为一天24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我几乎每天超过14个小时都在工作。
在我的理解当中,所谓“努力工作”,就是:平日和周末没有分别,上班和下班没有界限,只要生命不息,我就要一天24小时on call状态。甚至有一段时间,我就睡在公司的躺椅上,两眼一闭就是床,两眼一睁就开工。
下班后与好友小聚享受美好时光?周末宅在家里追剧肆意尽情慵懒?我还那么年轻,哪里有这种资格。——事业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这,就是我当时真实的写照。
你肯定会问,后来呢?
这样的日子我坚持了几年,虽然技能比别人多出了一些,但却烙下了一身脊椎病,而且自己的单位时间价值也并没有比普通人提高更多。
于是,我开始反思,我这么拼命努力加班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后来有一次乘坐滴滴出行的经历点醒了我。司机是个40岁左右的北京人,外企投行背景在国贸上班,我问他为什么从事着光鲜的工作还要辛苦卖力开专车?
他的回答让我记忆犹新,大意是:我之前在华尔街工作的时候有句流行语,“Lunch is for wimps”(午餐是为窝囊废准备的),换个通俗的解释,时间就是金钱。在华尔街的时候,我经常一周工作100个小时,但依然有时间和朋友聚餐、健身...这并非意味着我是工作狂,而是所有在华尔街工作的人都在拼命用自己有限的单位时间创造更高的价值。所以,我为什么要白白浪费自己开车回家在路上的时间呢?
这个道理是不是很简单?然而,与西方的“时薪制”不同,我们都习惯于用“年薪”来笼统地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
事实上,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应该是“时薪”,而非“年薪”,为什么呢?因为“时薪”更能反映一个人的“空余时间”价值,毕竟,除了工作以外,你躺着啥也不干的时间价值,同样也是你成就的一种表现。
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一直不断关注自己每小时的ROI(投入产出比),而有些人却只会和老板斤斤计较这个月拿了多少钱,扣了多少钱。
02,
想不清楚为谁工作的不要加班
在职场中行走,就好像是爬楼层,能力强体力好的人一般每一两年都会往上爬一层,然而爬的越高也有可能摔得越重,因为你能力越强,公司就会希望你承担更大的职责。
残酷的是,在你取得所有人信任之前,你必须遵循一个叫做“up or not”的游戏规则:如果你在短期内不能持续贡献价值,可能就得面临出局的危险。
也许你会觉得这个世界一点也不友好,职场怎么如此险恶,人心怎么如此世俗。
可有件事情你必须要知道,与你竞争的不是别人,只有你自己。
从工作职责上来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个“promblem solver”,真正决定我们是否有存在价值的并非是老板或是客户,而是我们是否能够解决工作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我曾听到过最愚蠢的困惑是,“我已经这么努力的工作,为什么老板却没有看在眼里?”。如果你有这种想法,那可就危险了,因为你自己眼中的“努力”,或许在别人眼里一文不值。
事实上,在我认识的老板里面,很少有人喜欢下属们加班的。就拿我自己来说,下属加班就常常意味着我要加班到更晚,除了费电不说,长此以往,这种“上班不产出,全靠加班补”的低效工作方式,还会影响团队的士气甚至产生焦虑。
在我看来,频繁加班这件事情本质上属于用「溢出」时间做「额外」工作,这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工作方式,无异于一种慢性自杀。
「热爱工作」和「努力加班」是两种完全截然不同的心态。前者是使得你在职场阶梯上爬的更高,反之也越觉得工作有趣;而后者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不健康状态,它会让你感受到更多工作中的负面。
所以,考虑到底要不要加班,它不应该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压力,也不该是你与老板邀功涨薪的一种工具,你真正应该想清楚的是,你想要从工作中获得什么。
03,
不能获得远超预期的成长不要加班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