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来了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的来龙去脉 之一
一、概念的变迁
从互联网在中国落地生根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聆听和面对关于互联网的那些概念,见证着它们成为现实,成为历史。
二十年间,以一条红线贯穿其中的,依次出现的有互联网基因、互联网思维、互联网+这三个概念。
(一)互联网基因
互联网基因这个概念,有人考证,一开始出自吴军的畅销书《浪潮之巅》。
互联网基因是个犀利的概念,曾经引起广泛的争议,它的厉害之处是说:有些公司不具备互联网基因,就像一个人不具备某种基因,那是天生的,是无法改变的。
互联网基因这个词,基本上给太多的非互联网公司判了死刑:你们就是恐龙,是无法改变的。
基因这个东西,怎么变呢?
其实,我们必须承认,大部分企业其实是很难转型的——这正是基因说之所以能成立的重要理由。
因此,互联网基因这个词,比较适合去做——不太适合高调去谈。
(二)互联网思维
相对来说,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比互联网基因要讨巧一些。因为换思维,看上去比换基因容易很多。
互联网思维的前提假设是:只要你改变思维,用互联网思维武装自己,你就可以顺应大潮。
互联网思维这一词的火爆程度远胜于互联网基因,后者甚至在百度指数里都没有被收录过。
网络上充斥着对互联网思维的各种各样的解释。
我们以为,真正的互联网思维是产品思维+媒体思维。
简单来说,就是产品思维极其重视用户体验,有所谓将“体验做到极致”的说法。
简单易上手、满足虚荣心(包括个性化需求)、有一定的惊喜感、让用户帮你传播等等,都是这一思维追求的目标。这部分不太考虑具体的商业收入。
媒体思维,就是羊毛出在狗身上。
它和“免费经济”有关。
其实今天很多互联网产品,在商业模式的构筑上,都有媒体的影子:部分用户想获取增值服务而缴费(比如媒体行业里有定制化报告的做法)、大部分免费用户作为注意力产品售卖给第三方客户(这是非常典型的广告模式)。
这两块收入加起来,远超为了支撑免费用户的成本,形成了利润。
产品思维可以吸引大量的用户,而且有足够的行为数据支撑,于是商业化这一部分的媒体思维,得以展开。
把用户卖给客户,或者把免费用户变成收费用户,不彻底了解用户是不可能的。
互联网思维的兴起,也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有关。
依靠风险投资,依靠网络炒作,一些非常年轻的企业或企业创始人迅速崛起。
这让太多的传统企业领袖瞠目结舌,从质疑到膜拜,根子上都是:企业领袖们充满着危机感。
与互联网基因定论判死不同的是,互联网思维看上去是能够学习的。
当然趋之若鹜。
(三)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4.0和物联网
1、互联网+
这个词之所以能上到总理发言的高度,是有原因的。
因为它含有强烈的“政治正确”。
互联网+,显然比互联网思维更容易被传统行业所接受。
因为思维看上去太虚无缥缈了。
而且互联网+,它暗示着这样一个论断:很多行业规律不是那么轻易可以被颠覆的。
互联网企业不可能将所有传统企业打败,而一个武装了互联网+的传统企业,可能更胜于武装了传统行业某些元素的互联网企业。
电子商务行业里有过很大的争论,究竟是电子,还是商务。最后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商务是本质,电子是工具。
事实上,很多迅速崛起的淘品牌,依然发现,他们需要在商务上补课。
有人说,电子这个东西可以速成,但商务这个东西没法速成。也就是说:前人走过的路,你还是要走一遍。
今天整个中国经济的要害不是培育大量互联网企业,而是利用互联网,进行产业升级,说得再大一点,就是弯道超车。
产业升级,看上去就是原有的行业进行一次提升。
但实际情况是:太多的企业根本无法提升。
2、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4.0和物联网
互联网与产业的结合,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特点。
产业互联网更强调不同产业协同融合的现象,是互联网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包括农业、工业,或者说各行各业主动拥抱互联网这一现象的代名词。
但是,产业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工业4.0和物联网这些名字非常容易混淆。
工业互联网的三要素是人、数据、机器;工业4.0的关键词是智能化生产、协同的供应链;产业互联网的三要素是产业生态、大数据、生产性服务业。
工业4.0可以看成是德国版本的工业互联网,而产业互联网则是我们用来描述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后的新型业态,是企业战略的终极蓝图。
而物联网,相较工业互联网的提法,涵义也相当广泛,从字面理解就是无论是啥东西,都会联网,甚至连海边的一粒沙子,都可以分配一个独立的IP地址。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物联网是广义的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是物联网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具体表现。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