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市低迷的当下,一家生产预调鸡尾酒的名为巴克斯酒业的企业却以55亿估值获得定向增购,而据称该酒业资产不过数亿,其溢价率之高,令无数在低迷酒市中苦苦徘徊的酒厂无法不“羡慕、嫉妒、恨”。
这样一桩酒界奇案引起业界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广大酒厂对于“预调酒”市场的浓厚兴趣,其中还有不少是财力雄厚的白酒大鳄。据称,古井集团、水井坊集团都预借此发力投资各自的“预调酒”行业,分得预调酒市场的一杯羹。
“另类酒”在中国的岁月痕迹
作为收藏了万种中华美酒的“老酒痴”,在看到这类新闻后,笔者感触颇深。有关鸡尾酒的来历虽莫衷一是,但作为很多人认同的能代表西方文化的一种酒鸡尾酒是当之无愧的。它具有斑斓色彩、有个性、可创新、具备多元融合的特点,如今在全球化的世界已广为接受。
曾在与酒界朋友交谈畅聊中,友人使用“另类酒”来形容诸如鸡尾酒、苏打酒这一类型酒。笔者想,这另类二字,无非指的是它与传统酒类不“同流合污”,它们有着不同的基因,与众不同,时尚另类。而这种类型的酒之所以越来越容易为广大年轻人群所接收,除了售价便宜、酒色丰富、酒度偏低、果味口感之外,还有着深层次文化因素。
当然,这并非本文的重点所在,因此便不展开来谈。本文中笔者想以一个酒藏家的视角,来看待这些被国人称作“另类酒”的洋酒曾经在中国近代史中留下的岁月痕迹,而这样的一段历史,又能给我们后人带来怎样的启示。
在笔者拙作中曾专辟篇章,讲述国产洋酒的历史点滴。从清代开始,诸如白兰地、鸡尾酒等洋酒在中国便已落户生根,民国时期更是风靡中华。不仅如此,这些本土产的洋酒种类还曾在世界酒坛上发出过自己的声音——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当时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生产的可雅白兰地便一举获得金质奖章。解放后,尽管百废待兴,但国产洋酒生产的脚步却并未停滞。
笔者收藏的一本1955年由中国专卖事业公司出版的《国产名酒介绍》中,将白兰地作为中国名酒进行详实介绍:“白兰地酒是用葡萄酒的蒸馏酒和葡萄皮的蒸馏酒配合而成……味甜而带有清香,其醇美的气味来自酒中的各种副成分……”这种将国产洋酒纳入国产名酒的做法,一直得以延续,直到上世纪后期,张裕的白兰地(后更名为金奖白兰地)仍在国家评酒会中斩获殊荣,历次获得“中国名酒”的称号。
白兰地是如此,鸡尾酒更是如此。世人皆以为鸡尾酒进入中国不过短短十余年时间,但事实上,历史告诉我们,曾经的中国人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加时尚、浪漫。笔者曾机缘巧合获得一套故乡产的“松、竹、梅”鸡尾酒,该酒为上世纪70年代产。在酒外包装盒上赫然标注:“可直接饮用,可以矿泉水或苏打水冲淡饮用,可三种之二混合饮用,亦可三者调和饮用”。
如此浪漫的调酒方式、时尚的饮用观念,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风靡,怎不叫人叹为观止,感慨岁月?而如今,这些洋酒重新融入国人生活,这于笔者而言,绝不是新鲜事,而是地地道道的回归。
新工艺白酒逐步走向末路
我们不难想见,百年前的中国对于舶来品的接受丝毫不亚于现在的中国。更有甚者,当时的酿酒者还勇于创新,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具备中国特色的洋酒——张裕味美思与国外味美思相比,有着中国特色的酒香和药香,不可不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烟台的苹果味美思则因地制宜,取材中国知名的烟台苹果;青岛葡萄酒厂上世纪50年代的樱桃白兰地、北京东郊酒厂生产的人参白兰地、甚至长春果露酒厂曾经生产的蜂王浆白兰地,都是具备中国特色的改良洋酒。
不仅如此,中国近代史上酒种的多样性同样令我们汗颜。且看笔者藏品中琳琅满目的传统工艺酒——民国的高粱烧、解放初的玫瑰茵陈、上世纪70年代羊羔美酒、虎骨酒、上世纪80年代的绿豆小曲、碧绿青。它们作为中国传统酒文化的重要组成,原本就是重要的酒种,它们的存在向我们证明,中国白酒从来不是一家独大,而中国的酒文化亦远非只循白酒一家之言。
在笔者的收藏体系中,民国酒文化藏品占据了一定比例,这些酒品种各异、色彩纷呈,酒名各有千秋:白玫瑰露酒、红玫瑰露酒、佛手露酒、滴花高粱酒、虎骨木瓜酒、史国公药酒、清凉薄荷酒,光听酒名,便会对那个时代的特色美酒产生无限的遐想。遗憾的是,这些传统酒种如今要么消失殆尽,要么沦为中国白酒、外国洋酒的附庸,要么成为一个个冰冷的文字,永远地停留在了一些枯燥无味的书本里。
在如今人们言必谈波尔多、勃艮第的崇洋时代,这样质朴传统的中国特色,几人得见?
如今的酒厂,要么苦苦寻找文化传承以博噱头,要么盲目跟风追潮期待在酒类市场分一杯羹。
去年笔者在《华夏酒报》发表《娃哈哈,你能走多远》一文中,便寄欲通过历史的教训告劝娃哈哈:将巨大投资投入到业已成熟的酱香型白酒,想把一个地方土特产变成工业产品,将饮料思维带入酒业生产,这不仅脱离市场,而且有悖历史经验。中国的酒,本就应该像中国的特色美食——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美食,长沙有臭豆腐、四川有担担面、陕西有羊肉泡馍、老北京有驴打滚,每个地方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美酒,丰富多彩,且不同的美食适应不同性别、各种年龄结构的不同人群。
作为一个触摸到中国酒文化多元脉搏的酒类收藏者,笔者站在历史的角度想提出自己的愚见与预见:中国白酒一家独大的历史将因政府引导消费的结束而全面逐步地改写,而中国酒业未来的发展必然回归历史的正道,这也符合世界酒发展的轨迹。中国酒行业几十年来的工业化进程将逐步瓦解,全面回归到传统、生态、自然、特色方面,新工艺白酒将逐步走向末路。
彼时,中国的酒将如民国时期的中国酒业一般,它们色彩斑斓、酒种丰富、多元特色,中华民族数千年的酒文化也将得到真正的传承。在笔者看来,只有把握中国酒业必然的发展方向,才能为酒企发展定好实质的目标。
笔者常说,老酒收藏是一种文化的回归。事实上,这种回归的力量不仅存在于老酒收藏中,它在我们的生活体验中不断被应验,鸡尾酒的回归绝不是偶然,而中国的酒业也终将回归到多元、多样化的格局。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