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玲的错误,不在于一开始从学校逃离出来选择了热门的房地产行业,也不在于从房地产行业转向私立学校,更不在于后面的几次辗转,关键问题在于,孙玲每做一份工作,都缺乏“事业心”,说白了,就是缺乏应有的职业态度和精神。
比如,在孙玲的第一份中学语文老师的工作岗位上,如果孙玲能做到学校乃至整个地区的优秀老师甚至特级老师,情况可能会大不相同。
想想看,如果五年后的孙玲已成为教坛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在权威期刊上发表过很多专业文章,在学校内部负责过一些教研课题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我想孙玲的很多同学应该会纷纷对她表示敬慕之情,并且若干年后,他们会不遗余力将自己的孩子送入孙玲的班级里,到那个时候,她所获得的成就感、社会地位及威望,一点也会不比企业里的同学差。
事实上,一个人从学校毕业只是代表TA结束了读书的征程而踏上另一段征程,后面这段征程的名字叫“实干”。
不要让你的能力变成一片杂乱无章的草
我们还以前文的孙玲为例。
要说这些年,孙玲为了改善困境,也进行了各种摸索和学习。
比如,她利用业余时间考了人力资源师认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目前还打算考建造师,为了据说一年几万元的挂靠费用。
我知道,孙玲的这种做法恐怕是很多人的共同问题。
心理学对于能力的定义是“完成一项目标和任务所体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知识和技能如果不应用于实际完成某些具体目标或任务,则意味着无法转化成相应的能力。
比如一个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人如果连一天的咨询没有做过,这纸证书只是一张纸而已,无法转变成这个人的能力。
按照这种定义和逻辑,不以应用为导向而学习的知识或技能就是现在的“屠龙术”:你花了很多功夫学习相应的技能与知识,问题是现实中没有龙可以杀,这无异于是时间精力的巨大浪费。
想想看,一个人的时间精力终归有限,如果一味通过考证等应激学习方式积累能力,无视你的实际工作或未来方向,你的能力最终就像山坡上的野草般杂乱无章,最终只会停留在浅层阶段,无法深入更无法形成势能,最终沦为“平庸之辈”。
就像孙玲,如果她当年以特级教师为奋斗目标,她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下心理学,重点掌握孩子们的成长特点和心理状态并运用于工作中:在教案的研发和编排上,尽量做到符合这一阶段的孩子心理特点,帮孩子们疏导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等等。.
如此一来,心理学知识会在她的教学工作上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和价值。
牛人都是做出来的
事实上,想要在中年过得丰盈甚至油腻,每个人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将自己的所学和实践结合起来。
咨询到最后的孙玲终于意识到,第一份工作其实自己并不讨厌,如果当初自己真的能够做到优秀教师的水平,那么转行房地产文案会比之前顺利的多;即便这步不行,转到私立学校,由于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拿得出手的成果,完全可以竞聘到有名气的私立学校任职,而不至于沦落到今天这般被动且无力的境地。
没错,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之所以会在工作十年二十年出现巨大差异,是因为很多人都会不知不觉把命运交给一份未知的“选择”:他们从来不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到底做了多少事、又到底解决了哪些问题。
太多的人做事缺乏耐心,恨不能找个工作从此高枕无忧、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攀登上人生巅峰——这样的人,未来注定会遭受现实残酷的洗礼。
而恰恰就是在这样的彷徨、选择、困顿和徘徊中,他们错过了学习的黄金时期、错过了很多绝佳的机会,最终,由于没有形成自己强大的核心能力,只好放任自己在重复性的事务型工作中,蹉跎了一生。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