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量增长到价值提升
营销的进步,要从对消费者的认知开始。
金焕民老师对中国营销目前的困局有一个精辟的描述:市场繁荣与行业低迷之间的矛盾。市场繁荣,意指消费者购买力的提升。行业低迷,意味着消费者的需求无法通过目前的营销体系得到满足。
市场繁荣与行业低迷的矛盾,只有通过产品创新和产品价值的提升得以解决。
产品价值的提升,可以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满足消费者更高的需求,提供新一轮消费满足;二是为企业新一轮增长创造空间。从原来的数量增长,转变为价值提升。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光明在乳制品行业第一轮整合过程中,从2000年开始,因为固守低温错失常温全国化,从老大沦为第三。
直至2011年品类完全差异化的常温酸奶莫斯利安开始发力,光明的常温困局才被打破,而且,其培育的时间之短、速度之快(2013年单品收入32.2亿元,同比增长106.5%)、利润之高(毛利率50%,比普通牛奶高二三十个点)超出想象。
莫斯利安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它不是“双低”产品,它是价值型产品,它的营销也与以往的乳制品不同(重视终端推广,以“试饮”和送礼打开市场并累积口碑而来)。然而,它迅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同。
莫斯利安的案例说明,只要有好产品,不怕消费者不买单。只要有好产品,新品牌能够迅速立足。
另一个案例也能说明问题。雪花啤酒原来走的是“高开低走”的路线,品牌上走高端形象,实际上走低价路线,销量很快上来了。
现在,雪花啤酒的一个子品牌“勇闯天涯”一下子把主流价格提上来了,每瓶6元的产品,竟然有200万吨的销量,成为啤酒最大的大单品。
啤酒行业现在流行的罐装啤酒,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放在几年前,罐装啤酒还是高端啤酒,没法成为主流,瓶装才是主流。现在,罐装正在成为新的主流,价格已经不是问题,价值才是关键。
然而,很多行业仍然陷在数量增长的逻辑中。
以方便面行业为例,20年前的主流方便面,现在仍然是主流。20年前消费者觉得好吃的方便面,现在已经很难吃了。现在不是消费者“吃不起”,而是消费者“买不到”更好吃的方便面。
当类似方便面这样成熟的行业,仍然依靠“加一根火腿肠”来竞争时,这样的行业是没有前途的。
从消费者频繁更新智能手机来看,只要有好产品,消费者愿意买单,消费者买得起单。这是目前新的营销现实。
主流产品换代
鉴于目前各行业的主流产品普遍打上了强烈的“双低”的痕迹(行业整合阶段的后遗症),所以,这样的产品未来一定会被边缘化。
这是一个基本理念:行业“启蒙”阶段的主流产品,扮演着阶段性产品的角色。只要“启蒙”完成,它就逐步会被边缘化。
这也是为什么企业推出换代产品时,倾向于采用新品牌的原因。因为老品牌已经打上了“双低”的铬印。
采用主流产品升级的方法行不行?
现在看来,产品升级基本上行不通。消费者不仅需要好产品,还需要完全不同的感受。产品升级,不容易给消费者全新的感受。
能够有效的方法,恐怕只能是主流产品换代—产品全新的台阶,甚至与过去完全区隔。
这是价值提升的一个基本要求。
一般来说,主流产品换代有三个基本要求:
第一,产品要真的好。
以食品为例,过去为了降低成本,添加大量填充物。初期添加时,感觉不明显,持续添加并且比例越来越高,最后形成了“双低”。
而新生代的主流产品,则一定要在品质上全面提升。
第二,完全不同的感觉。
内在的品质要与外在的感觉相匹配。外在的感觉,涵盖范畴很广,包括爽心悦目(形象打眼)、定位独特(独特概念等)、情感诉求等等。
第三,价格要比现在的主流产品高一倍左右,否则,区隔不明显。
比如,现在主流方便面的价格是2~5元/包(盒),换代产品可以是5元、8元、10元的产品,只要真的好吃,消费者有这个消费能力。
从中国式营销到中国式新营销
营销环境的变化推动营销升级。
以往的中国式营销,既是中国消费者数量庞大和极低的消费能力决定的,也是由中国碎片化的市场结构决定的,更是中国企业体量偏小这个基本现实决定的。
比如,中国原来基本上没有现代商业渠道,中国企业的“渠道驱动”并非中国企业的主动选择,而是面对碎片化的商业结构的必须选择。中国企业的集中选择背后,必然有它的选择逻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