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下来,你依旧不清楚自己擅长什么,甚至会惊诧地发现,这些年来,自己缺乏一技之长;而比起刚毕业的年轻人,你的热情和执行力迅速下降,你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勇气和激情;与此同时,你还面临着尴尬的年龄压力、买房的压力、被催婚的压力......让你无法呼吸。
对于王萱这个年龄段的人而言,要么就是能力超群——你的经验足够丰富、业绩足够优秀,用人单位直接委以重任;要么就是经验丰富——对用人单位而言,你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即便年龄有些尴尬,他们也会愿意给你提供一些机会。
而对于很多不上不下的王萱们而言,他们在工作方面没有拿得出手的能力,也没有在一个领域积累到深厚的经验:外表看似成熟坚强,内心却愈发敏感脆弱。
04.
在《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作者犀利地指出:“将一件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务搁置一旁,与借用无异。你通过不去做这件事情,而为今天赚到了时间,但却增加了未来的成本,因为你早晚要借用其他时间(很肯能是更多时间)来处理这件事。”
有人会认为,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未知,何必处心积虑,早早就琢磨这么烧脑的职业规划问题呢?
事实上,你所不知道的是,如果你决定终生都要玩这种“遇见”游戏,你首先要学会面对的最大的风险,就是“遇不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里列举的职业近2000种,而一个人一生能尝试的职业机会在7-9个左右,因此,能遇到最适合你的职业绝对是小概率事件。
更大的概率则是这样的:找一份职业感觉不对,那就再找一个,结果发现还不对;一直尝试到35岁之后,很难有行业会接受一个新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职场中的你我,并没有太多“随缘”的机会。
经过层层梳理,王萱发现,之前困扰她很久的“跳槽还是考研”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存在过,因为她自己对职业方向从来不曾考虑过,而“跳槽还是考研”这个问题确切的表述应该是“用哪一种方式能够逃离目前的困境同时还不用承担未来的风险?”
这种问题,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多重趋避式冲突”。
所谓“多重趋避式冲突”,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两个及两个以上目标时,由于每个目标都有好的和不好的一面,而人们又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另一种目标,必须进行多重选择时引起的内心冲突。
在王萱的选择中,考研的好处在于三年后可以重新回到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来选择职业,弊端在于考研这事本身就不容易,需要花很大时间和功夫,而回去考研能选择的专业方向并不多,想来想去,似乎只能报考本科时自己并不喜欢的会计学,她实在不想重复那样的痛苦,另外研究生毕业后自己已经三十岁了,没有了年龄优势。
跳槽的好处在于可以迅速摆脱当前令自己心烦意乱的工作和环境,问题在后期投简历找工作的话,用人单位会根据自己之前的工作经历决定是否给予面试机会,而即便有不错的销售类岗位,由于自己之前的销售业绩并不好,并且感觉自己做销售很吃力,她也不想重复之前的老路。
05.
王萱正是陷入了职场中的“稀缺陷阱”。
而导致“稀缺陷阱”的根源,就是在于她对资源的错误利用。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重新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将重要的事纳入考虑范围当中,为未来的选择积累相应的资粮,即便未来面对危机,也能游刃有余,拥有足够自由的选择。
这个时候,必须果断理清以下几点。
1、决策是面向未来,别过多考虑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比如在王萱的案例中,她经历了长达三年倍感吃力而痛苦的电话销售职业,这三年的时间精力对她而言就是“沉没成本”,如果她决意转变方向,就不要过多留恋“被浪费的时光”。
反正时光已经被浪费了,如果因为害怕白白浪费永远不敢跨出第一步,则意味着更大的浪费和损失。
这就像一个女孩恋爱时不幸遇到了渣男,最好的办法就是当她发现对方是个渣男的时候果断分手,而不是出于“都相处这么久了,分手太可惜了,万一后面他就改了呢?”这种想法当断不断,等到未来结了婚有了孩子遭遇家暴的时候才想起要离婚就晚了,因为那个时候,整件事情就不是你和他之间单纯的情感纠葛了,而是会涉及几家的利益关系变得错综复杂,所承受的痛苦要比恋爱时分手大得多。
2、意愿和能力,你总要有一项。
如果一份工作让你感到痛苦,你需要排查痛苦的根源到底是意愿出了问题还是能力出了问题。
通常来说,很多人是既不情愿做又做不好,也就是意愿能力都有问题,才会面临莫大的痛苦。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