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个做高管的朋友聊天。
她提起,有的民企宣传新产品、发布招聘信息,居然要求员工转发朋友圈,而且还在公司群里宣告:人事部会登记,不转就扣绩效奖金。
我震惊。现在的公司宣传,都已经要到强迫全员的地步!于是问她,你的公司呢?
她说,我们公司没有这种事情。但我会观察,有的员工长期一条都不发,我会认为她对公司的归属感很一般,应该很容易离职的。
事实上,她说的话,我在这么多年的管理经验中也是深有体会。
从来不发公司宣传材料的同事,的确心里对公司有微词,有不满;
而不用要求就主动转发的同事,就是那种工作起来特别带劲的人。
我无意评论这两种行为的对错。但是,想告诉你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你的朋友圈,暴露了你太多的职场心思。
我经常跟我的老板之间有微信互动,但是我从来没有看他发过一条朋友圈。于是有一次,我鼓起勇气问他,您为什么从不发朋友圈呢?
他哈哈笑了,跟我归纳:
发朋友圈的心理需求大概就这几个
1. 宣传自己的业务。无论是你写的文,你做的产品,还或者你开的小店;
2. 发发生活日常。旅行照片、晒娃、晒美食啥的;
3. 心情不好的时候,宣告天下:老子受委屈了!心情特别好的时候,喜大普奔:老子中奖了!
4. 转发认同的文章,根本目的也是塑造自己的形象。
归根到底就是两个字:表达。
再深挖起来还有两个字:面子。
而我没有表达的欲望,我又不想挣这种面子,所以不发。
我惊叹老板的归纳能力真的一流。
想起《我的前半生》里,唐晶对罗子君抢男友的痛恨,也是通过朋友圈发布的。相关的人、相关的圈子,一下子天下皆知。作为对罗子君的惩罚,这就是一种明确的表达。
于是我问老板,那您是直接关闭朋友圈吗?
老板又笑了,不过这次是神秘一笑:没有,我会悄悄关注大家的朋友圈,给我的管理信息量太大了。
我暗暗吃了一惊。
原来,职场上每一个管理者都在暗暗关注着和自己密切相关的战友们的朋友圈。
不但从朋友圈中看出他们爱发什么,还会从朋友圈中获得管理信息。也就是说,你发的每一句话,可能都影响着你的前途。
你的朋友圈,精致、独立、认真、斗志昂扬,给人满满的正能量,你的人格标签很自然就是值得信赖。
你的圈里信息是随意、抱怨、苦闷、营销,有时间的上司也许会找你谈谈心;特别忙的老板也许就看在眼里,记在心底,默默把你的评价转为不靠谱。
不要以为我在危言耸听。再分享一件真人真事。
我以前工作的公司的行政部门,在年会期间是特别的忙碌。整个部门都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地布置场地、订购礼品、准备节目。
在那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晚上都看见整个部门在没日没夜地加班。
然而,不久之后,行政部门的一个主管却突然被劝退了。
我问了原因,原来只是因为她在年会准备期间,发了个朋友圈,内容是在看王菲演唱会。
这个朋友圈被她的总监判定为:整个团队基层都拼命的时候,作为主管的她却潇洒地去和朋友吃大餐、看演唱会,疯狂地用王菲的歌来刷屏。
用同事的努力,来换取自己的安逸。不以身作则就算了,还要晒出自己的快乐来刺激团队,这样的人还能继续留下去吗?
然而,从突然被劝退到离开,这位行政主管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毁在一条朋友圈上。
我们的人生里,常常都会碰到被细节击败的坑。就算踩了进去,也不知不觉。
你可能不知道,你的朋友圈原来是“温故知薪”的地方。
它的每一条文字,每一张图片,记录的何止是你自己的生活轨迹,更加是你的生活重点、人生追求和三观态度。
而这些细节,都被决定你薪水的某某,或者决定你未来薪水的某某,看成了你的个人标签。
大部分的我们,都是20多岁,没有背景、没有家底、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赋,上司对我们的容忍度没有想象中的大。
一个不留神的错误,就会击溃了职场中的高压线。
朋友圈除了暴露了你的人生追求,还能呈现你的时间管理能力。
你也许有过这种经验,工作烦闷的时候,压力巨大的瞬间,去茶水间倒杯水的一刻,刷会圈吧。
结果,刷了一篇文章,点了几个赞,再链接到另一篇文章,花了十分钟;
恰好打开的页面右下角弹出了一个自己喜欢的视频,又看了十分钟;
刚看完,发现自己一直想买的衣服不知道怎么的就推送到你面前,在某电商打8折,不得了,赶紧得去抢!
抢了之后刚想付钱,发现还差20块就包邮了,是不是再逛会再买一件呢……
结果,本来想随意刷五分钟的朋友圈,结果一刷刷了一小时。
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一书中写到:
人是有惰性属性的动物,一旦过多地沉湎于温柔之乡,就削弱了重新投入风暴的勇气和力量。
说得实在太戳心了。拖延症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苦闷一刻,被随性和懒惰岔开,沉湎其中不可自拔,直到越走越远,剩下的时间越来越短。
所以,如果在上班时间刷朋友圈和点赞,在很多人的眼里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但在忍受你多天交不出工作的领导眼里,却是时间管理严重低下的表现。
别问你的领导是怎么知道你在刷圈的。
他可能加了所有你认识的人,你随性动动手指头的一个赞,分分钟就成了ta朋友圈里面的小红点。
在心理学的角度,有一个理论叫“首因效应”。
它指的,是一个人对不熟的人产生的“第一印象”,会影响他以后对这个人的活动和评判。
这就是为什么现时现世“朋友圈犹如简历”的原因。
大部分人不熟悉你的时候,都会去翻一下你的圈,看看你的世界。
所以,《博客天下》前主编熊太行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越来越多的生人出现在朋友圈里。过多暴露自己的生活细节,是很不明智和很不得体的。
请谨记,朋友圈状态只应有三条:我挺忙,但很好;我很强,且有用;我这人很有趣。
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彻底掩饰自己,把自己变成朋友圈的“演员”呢?
并不是。
其实,成熟的人可以这样在圈里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01. 有选择地发布自己的生活
你的生活可以有娃、有宠物、有运动、有美食、有恩爱。
但是你可以选择性地发布,晒娃秀恩爱这些家庭琐事,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人关心。
不是事无巨细都展示在朋友圈那叫做“真实”,选择跑步、健康、积极的瞬间发布,也是一个真实的自己啊。
02. 苦闷一刻,请用幽默的方法谈论
我的朋友圈里,大家熬夜都会说自己熬到哭,压力大就会说要崩溃。但是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朋友,他会这样说:
最近死脑细胞的额度已经占满;
我的小心脏,一听到工作两个字就猛跳,一定是最近被吓到了。
是不是特别有趣?是不是觉得很想跟他调侃一下?你也可以试试。
03. 对谁有意见请直接谈,发圈无济于事
有的朋友发圈纯粹是为了吐槽某人,而且奇怪的是,内心还特别希望被吐槽的对象看到。
结果,对方的确看到了,那又如何呢?
他不会感到内疚,不会和你沟通,反而让你的朋友和领导都觉得你是个应该远离的吐槽王。
提意见的最佳办法,是直接、当面、有效、委婉的沟通。就算你是对的,朋友圈的发泄都会降低了你的身价。
有一个规律,叫50%效果定律。你的50%的成就,决定在你手里,另外一半在他人手里。
所以,朋友圈,极可能决定了你另外的50%。
从普通走向优秀上坡路,不靠死力,有时只靠你的成熟。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