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咨询案例的累积,我渐渐发现了一个悲凉的事实,那就是,站在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太多的人被一份“好工作”给坑了,他们沉迷于一份“丰厚的工作”无法自拔,眼睁睁地看着周围的人大展宏图,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心有不甘却无力改变。
于是他们总是在想,如果时光可以倒流,自己可以重新选择,是否就就能扭转今天不尽如己意的格局和命运呢?是否就能练就一身不可替代的“绝世武功”呢?
然而事实却是,即便你足够幸运回到了过去的某个点,比如高考时重新选择专业,或者是毕业时重新选择第一份工作,你重新做出了一份看似正确无比的选择,你此生的命运可能依然无法改变。
正如有个观点强调的那样,你自身的系统结构,决定了你无数个行为方式,推动着你遵循大数定律,奔向无法扭转的命运。
一定要找到擅长的领域
才能出发吗?
年近40岁的吟秋(化名)怎么也没想到,当初家人不惜重金打点人情托关系给自己找的这份稳定的工作,如今说不行就不行了。
吟秋是石油系统的一名普通不过的员工,这几年行业急转直下,经不起冲击的企业纷纷倒闭。
一想到自己未来不知道哪天可能会面临的“裁员危机”,再想到自己这些年来似乎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本领和能力,加上如今的岁数上有老下有小,老公也是普通不过的工薪阶层,家里不能没了她的收入,她的焦灼和不安可想而知。
通常说来,我们很多人都会在两个重要关口做出草率的决定:一是高考填志愿,二是毕业后选择第一份工作。
吟秋回忆说,自己当年的语文成绩不错,如果当时选了中文系,或许今天就不会如此焦虑了。
我接触过很多类似吟秋这样的咨询者,在他们看来,正是因为自己找不到擅长的领域,所以才不能全力以赴。
但在这个问题背后,还潜藏着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不曾全力以赴,你又如何去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
不敢全力以赴,
注定和成就无缘
想要说明这一事实,就不得不普及一个概念,效用函数。
效用函数无疑是古典经济学和现代宏观经济学最基础方法论假设及经济学科学化的出发点,在职场中,效用函数可以用来表示你每做成一件事情给你带来的满足感或成就感的量化表达。
举个例子:
一个人付出的努力单位(X)与成就感(Y)之间的效用函数为Y=X
也就意味着,这个人如果付出的努力是1,成就感也是1;付出的努力是2,成就感为4;付出的努力是3,成就感为9......
问题来了:这个人每多付出一个单位的努力,获得的成就感增加值是多少?
从1个单位的努力到2个单位的努力,增加的成就感为3个单位;从2个单位的努力增加到3个单位的努力,获得的成就感增加值为5个单位......
于是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付出与成就感的效用函数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付出,效用(增加的成就值)会逐渐递增,并且增量越来
|
|
||||||
|
|
||||||
|
|